12月15日下午,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IT同学会联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校友会于复旦江湾校区举办了“大模型技术前沿应用”第二届AI赋能未来论坛暨IT同学会2024年度论坛。本届论坛汇聚国内资深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代表,交流探讨了大模型技术的创新研究成果、前沿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育刚,IT同学会会长王晓阳,联席会长、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新,联席会长、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杨珉,IT同学会创始会长史一兵等出席论坛。现场近250人参会,IT同学会副秘书长单晓玥担任主持。
首先王晓阳致欢迎辞,代表复旦IT同学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母校领导、校友会成员以及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2024年,同学会围绕“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线下活动,扩大校友服务面,稳步提升服务校友质量;同时,持续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各项工作,为计算机学院和母校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明年是同学会创立10周年,未来我们将持续打造品牌活动,链接各方资源,加强跨学科交流,促进学界和产业界的良性互动,为更多领域注入AI动能。
随后,进行授证仪式。王晓阳、杨珉为IT同学会第二届新增补副会长吴玮杰、周欣颁发任职证书和奖杯。
▲授证仪式由左至右依次为:杨珉、吴杰(代表周欣)、吴玮杰、王晓阳;鸣谢仪式由左至右依次为:杨珉、陈运文、杨万强、王新
论坛上同时举行了鸣谢仪式,感谢本年度大力支持计算机学院教育事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建设的校友单位,包括上海复深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达观数据有限公司、上海十方同人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王新、杨珉共同为到场的校友单位代表陈运文和杨万强颁发感谢信。
姜育刚代表母校致辞。他回顾了复旦计算机学科的悠久历史,并介绍近年来复旦围绕AI for Science战略方面的前瞻布局和前沿探索。去年复旦上线了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助力学校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新范式。复旦还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将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平台及应用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本学期,复旦举全校之力推进AI大课建设,目前,已经建成首批AI-BEST进阶式课程116门。这是复旦发展的战略机遇、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从“AI4S有组织科研”向“AI+有组织育人”的深化延伸。明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复旦计算机建系50周年,欢迎校友们再聚母校。
新浪微博首席科学家、新技术研发负责人张俊林以“多模态大模型研究进展及在微博的应用”为题作主旨演讲。他首先从技术角度梳理了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脉络和技术架构。多模态理解大模型以支持多种形态输入、单一形态输出为特点,能够响应用户的问题;多模态生成大模型则能根据用户输入的文字或图片,生成长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模态的输出;而大一统的多模态模型则是目前研究的焦点,旨在通过同一个模型兼顾多模态理解和生成。张俊林认为,尽管目前尚无定论哪种模型能够最终胜任统一模型的工作,但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探讨通过何种技术手段能构建能够同时处理理解和生成任务的统一模型。他举例说明了多模态理解大模型如“Gemini 1.5”和多模态生成大模型如SORA的特点,并强调了视频生成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
随后,他分享了多模态大模型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包括微博如何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构建知微大模型并应用于评论机器人、剧综虚拟角色扮演、博主AI助手以及视频总结等场景,进一步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在提升社交媒体互动和内容消费效率等实际应用方面的潜力。
智谱副总裁吴玮杰以“AI+千行百业:大模型引领技术与商业变革”为主题作主旨演讲。自2022年底ChatGPT用户数破亿以来,大模型技术迅速发展,其参数规模和上下文长度不断增长。他提到,智谱在大模型领域不断探索,已构建起包括语言、多模态和自主智能体在内的全面能力框架。智谱的大模型参数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并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M框架,成为全球前三的大模型框架提供者之一。智谱的模型覆盖了语音、代码、图片、音频、音效等多种生成领域,并在汽车、医疗、消费等行业实现了深度应用。
此外,智谱还推出了自主智能体AutoGLM,展示了其在商业化生态、办公场景以及多端联动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表示,未来大模型技术在推动行业转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欢迎各方加强合作,把握机遇、共迎挑战,助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特邀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CAAI/CCF会士王晓阳担任嘉宾主持,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金城,UCloud创始人、CEO,上海人工智能协会常务副会长季昕华,复深蓝软件董事长兼CEO杨万强,蔚来汽车副总裁、数字座舱和软件开发负责人吴杰,Yahaha Studio首席战略官唐效麒作为圆桌嘉宾,共同围绕大模型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现状、发展前景与挑战等方面话题展开多维度探讨。
金城表示,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介绍到,目前团队正在与文物部门密切合作,通过AI技术实现书法作品、文物的数字化修复和生成,为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教学方面,学校开设了AI+课程,希望培养既懂文物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以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他指出,AI技术作为新时代工具,也可能带来工作方式的变革以及对未来社会结构产生影响,这值得各界进一步关注。
季昕华认为,AI公司已从基础模型向行业模型和应用发展。AI与云计算的结合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模型在某些场景下的适用性、模型与业务流程的结合度、算力成本较高等问题,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此外,他提出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议,包括训练推理模式和建立可信专区等,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使用。
杨万强表示,金融是高度数字化的行业,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潜力非常大。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已初步具备算力和人才基础,也开始在许多应用场景中进行尝试,但应用场景的深度还不够,还处于播种阶段。他认为,多模态Agent在很多金融核心场景,例如保险的核保、理赔、风控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将极大提升行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期待未来大模型能够在金融领域实现更大的应用价值。
吴杰则提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模型应用。他认为,“车”具有丰富的传感器和交互方式,可以自然地实现端到端的大模型交互,因此是一个非常适合大模型落地的场景。蔚来汽车长期坚持投入大模型应用,尤其在智能座舱和手机领域。此外,公司正在探索操作系统重构以更好地支持AI使用,更好地服务用户。
唐效麒认为,AI技术可能会颠覆传统的游戏开发流程和业务模式,行业也将面临转型挑战。尽管目前AI在游戏创作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有望通过AI技术显著缩短游戏开发周期,降低创作成本,为玩家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游戏体验。他表示,游戏行业选择大模型应用将权衡预算与外部方案成熟度,倾向合作成熟方案或自研提升空间项目,尤其期望在3D模型生产上快速见效。
王晓阳总结到,大模型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数据整合、成本及隐私安全等挑战。各行业在积极探索大模型与业务流程的结合,期待未来大模型能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AI技术发展也将面临系列伦理和价值导向问题,呼吁各界对技术进步的深远影响进行审慎考量。
在热烈的掌声中,论坛落下帷幕。未来,IT同学会将携手计算机学院校友会持续打造多维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促进跨领域协作,为构建更加高效、健康的智能社会贡献力量!感谢蔚来汽车提供外场热饮。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