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值此九九重阳佳节!
祝广大复旦老校友们身体安康!
10月22日上午,复旦大学举行了2020年敬老节庆祝大会,表彰先进,纪念金婚。
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老龄委主任周亚明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颁发“复旦大学荣休纪念奖章”,并做了校情通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宣读复旦大学2020年优秀离退休教职工表彰名单,代表学校向积极奉献的复旦大学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老干部处处长金勤明、上海市高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李玉华应邀出席大会。现场与会的全体老同志与校领导及来宾合影留念。
佳节又重阳,和校友一起来看看这四对老复旦人的神仙爱情吧!
▲
周亚明、张艳萍为老同志代表颁发荣休纪念奖章
自2018年起,复旦大学为金婚纪念赋予时代内涵并品牌化、年度化实施,在每年敬老节大会上进行宣传展示,今年已是第三年。本年度,全校共有61对金婚夫妇,老干部党委、退休处、老干部处和各院系退管分会克服疫情影响,为金婚夫妇制作了富有纪念意义的金婚纪念册。
复旦君选取了四对于1970年结婚的金婚夫妇,与大家分享他们用岁月书写的爱的回答。
人生所有风浪,我和你一起走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童兵: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
林涵: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故事开始于1966年。那一年的8月5日,在清华大学校园的人潮中,林涵一抬头,就看见了童兵,像一个经典的电影镜头。
在林涵心里,年轻时的童兵善良,热情,对谁都爱帮忙。五十年的相伴,让这些品质在林涵眼中,有了新的含义。“很少有这样一位先生会如此照顾夫人。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买菜做饭都是他的事情,他不让我干这些活。”说这话的时候,林涵的眼角眉梢,都悄悄透出笑意。
婚姻五十载,分居的日子长达八年。童兵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和工作时,林涵仍然留居在锦州。她住着东北最原始的土炕,好不容易换了个仅6平方米但带有煤气的共用厨房的屋子,还在林涵出差期间招了小偷。同事打电话,叫林涵赶快回来。家里除了丢失一些值钱的物品外,还丢了粮本。当时的林涵大胆而细致,协助警察抓到了嫌犯。小偷就是合用厨房的邻居,但罪犯的母亲蛮不讲理,天天拿着一把刀要报复林涵。林涵说,“那时我心脏都出了问题,老是有失重的感觉。过了好几年,这毛病才渐渐好转。”
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林涵语气铿锵地说:“日子离了谁都能过!可是如果当时童老师在,他不会让我受这些苦。”
行到暮年,坐看云起。童兵是文科资深教授,每天要写几千字的文章,童兵说,“我一生发表过的文字大约有一、两千万,每一个字都是林涵为我在电脑上敲下的。”
尽管他们声称自己并没谈过恋爱,可是我们所憧憬的爱情,就是这种浓浓的亲情。因为有你在,我变得更加有底气,不必担心未来,或沉湎过去,因为我知道,人生所有的风浪,都有你陪伴一起走过。
一路走来,有辛酸,有苦楚,但他是值得托付的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颜志渊:放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义珍:放射医学研究所,退休教师
“我第一次见她是偷偷在旁边看她的,一见就很心仪她,那时候她在百货公司上班。”1968年,颜志渊从上海被分配到江苏兴化,与林义珍相遇,为了多看她一眼,他常常去林义珍所在的柜台买文具。
“后来她改去卖钟表,我就买不起了,好在我已经成功追求到她,打算结婚了。”颜志渊笑着回忆。
1969年,从江苏回家探亲的颜志渊告诉爷爷颜福庆“我要结婚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颜福庆为他准备了一套九成新的毛料中山装,1970年1月1日,颜志渊穿着这套中山装与林义珍共结连理。
这位第一眼就心仪的姑娘,成为了他携手一生的爱人,而这些有纪念意义的文具,后来也留给了他们的孩子念书用。
“我们吃过过去的苦,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甜。”1980年,颜志渊回到上海进入了上医大工卫所(复旦放医所前身),四年后,林义珍随颜志渊一起进入工卫所。自此,这对夫妇在复旦共同度过了16年时光。
退休后,爷爷颜福庆关于报效国家和传承家风的遗愿成为了颜志渊心里的牵挂,他还想尽自己的余热做些贡献。他走遍大江南北,五省两市,致力于宣传科学家精神、介绍上医历史、将颜氏家训薪火相传。
从工作到退休,为了颜志渊能够安心追求自己的志业,林义珍默默无悔地付出,承担起了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的责任。“这一路走来,有辛酸,有苦楚,但他是值得托付的人,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事业家国情未了,不辞镜里朱颜老。“我们决定,百年后会将我的遗体捐献给复旦,继承爷爷的遗志。”对于颜志渊而言,爷爷的教诲是他一生求索的指引,而爱人与家庭的付出则是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牵挂与心安。对于他们,爱情就是五十年如一日的互爱互敬,爱你所爱,愿意追随你的脚步,也愿做你人生最大的支持者。
将夜话时光留给我们共同热爱的科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李文俊:高分子科学系,教授
薛碚华:高分子科学系,副教授
“我母亲曾说,‘我爱复旦如家’,我觉得复旦就是我的家。”提起家族的复旦“缘”,薛碚华红了眼眶,一度哽咽。
1941年,薛碚华的父亲薛芬到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1942年,薛碚华母亲储才到夏坝复旦工作,筹建复旦小学,薛碚华的名字就来源于复旦北碚办学的经历。1946年,薛芬创建了海洋学组,成为最早创建我国海洋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先驱者。李文俊与薛碚华笑称他们是“双三代复旦人”,这两个家族都与复旦结下半个多世纪的情缘,直系三代中有近20人曾在复旦学习工作。
薛碚华与李文俊夫妇也在复旦结缘,两人在李文俊师弟江明的介绍下相识,后来江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了高分子领域的领军人,而薛碚华与李文俊夫妇也毕生致力于从事高分子领域科研工作,为复旦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两人是科研中的默契搭档,也是生活中的亲密伴侣。李文俊不善言辞,但总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薛碚华从小爱骑车,从国定路旁1毛钱一小时的车行租车骑是她从小的欢乐来源。婚后,她爱好骑车的习惯仍然没变,李文俊就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送给她,“送她最喜欢的车子,‘永久牌’也寓意着我们的感情永久”。这辆“永久牌”自行车薛碚华骑了很久,后来因为年久老化才废弃不用,但一直被保留着作为纪念。
“他文笔好,以前靠写信打动了我。但我们不讲爱不爱浪不浪漫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过了五十年。”我爱你的心意,或许不需用言语表达。它是将夜话时光留给我们共同热爱的科研的突破,是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在同一领域开拓,更是不言不语地与你同行,也伴你一生。
他说,我希望她有信仰、有目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文基:档案馆,原馆长
戴斌: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我第一次见她,是在北京东路与西藏路交界的地方,她扎着小辫子,穿着白衬衫、蓝裙子,特别好看。”这是当时三十岁的陈文基第一次见到戴斌时的场景,五十年过去,他仍然能将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那时候很简单的,相处半年就结婚了,也没什么浪漫。”用陈文基的话说,这是一场“三无”婚姻:无婚礼、无婚纱、无婚房。同住集体宿舍的青年教师为他们让出一间房间,二人就在粗茶淡饭中开始了婚姻生活。
初成家时的艰辛不易,戴斌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一顿饭吃两毛三分钱,日子苦就一起熬过去。生活渐渐好起来后,两人就更加心疼和包容对方。1992年,陈文基随中国高等教育展览团一同去香港访问时给戴斌买回了一枚戒指,“我这一辈子都没有送过她礼物,就这一次。”戴斌嘴上埋怨着戒指太贵了心疼,但脸上的笑意却止不住。一年冬天,戴斌住院后吃不下医院的饭,陈文基就每天买菜、每天换不同菜色烧好送到医院,“他当时六十多岁了,冒着大雪给我送饭,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是两人感情始终保鲜的秘诀。在陈文基的鼓励下,戴斌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我希望她有信仰、有目标,她说,我要努力进步跟上他的脚步,不能辜负他。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的舞台上,他们与复旦舞蹈沙龙的舞友一起参加了舞蹈表演,这对一生从未化过妆、上过台的夫妻,将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夫妻秀”献给了复旦。
没有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只有柴米油盐里的平凡相守。他们用五十年婚姻生活证明了,年少时经历的苦难都能在点滴琐碎的生活中用真心慢慢熬成甜。他们爱情的答案,或许就是质朴无华的三餐四季里,我能和你同甘共苦,也会与你扶持前行。
来源|“复旦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