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经济系本科徐艺恒:从复旦启航,以赤子之心探索世界
走访同学:23级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祝菡怡
一、经济系与文史哲:多元知识的追求者
2010年,徐艺恒带着对经世济民的崇高理想,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复旦大学经管实验班学习。他的大学生涯不仅限于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更拓展到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广阔领域,借助复旦大学文理兼优的平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谈起在复旦求学的日子,徐艺恒常常回忆起那些与良师益友共同度过的时光。在方钦老师的《外国经济思想史》课堂上,他领悟到经济与政治、文化、历史制度的紧密联系,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学术视野,让他心潮澎湃,产生深深的共鸣。那些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的情景还有,与11级世经系学妹凌晨三点在南区体育馆门口讨论笛卡尔哲学问题,与张汝伦老师就康德哲学与唯识学现象学的关系进行热烈的讨论等等。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也塑造了他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谈及为什么不转专业,徐艺恒认为,中文、历史、哲学应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即所谓“六艺之道”。他反对“同流合污”,坚持在局外观察局内,以获得更为客观和深刻的认识。他崇尚“自由而无用”的学术精神,这也成为了他日后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他坚信,只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二、躬身入世:公共服务的践行者
2014年本科毕业后,徐艺恒并没有选择进入传统的金融机构,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接地气的道路。他在南通图书馆担任了三年多的图书管理员,每年过手阅书数万本,这段经历让他得以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也成为他后来工作中的宝贵财富,使他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展现出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和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
2016年,受北大国发院林毅夫团队《吉林报告》的启发,受到心中使命感的号召,徐艺恒决定投身公共服务。他先后报考了吉林省发改委、广西为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均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但最终因为个人爱情原因放弃了面试,选择留在家乡南通。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通州区纪委监委工作期间,徐艺恒积极履行公务员的职责与使命。他强调,国家公职人员需要具备深入民心、体察民情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遇事不能慌,要有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他分享了自己处理信访问题和反腐败工作的经历。面对涉嫌贪腐的原区建工局长案件,他与团队成员夜蹲晨守,第二天成功将嫌疑人带至留置点。在留置审讯中,他不仅要与嫌疑人进行心理博弈,还要细致分析复杂的银行流水账目,寻找确凿的证据。而在处理86岁老人的信访问题时,面对老人多次用极端方式(包括用榔头堵门)表达诉求,徐艺恒展现了冷静、理性的处理方式,他没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通过耐心沟通与协调,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徐艺恒始终秉承着“百姓日用即道”的朴素哲学,致力于在微观政治与行政层面上做出积极的改变。在信访处置的过程中,让领导、群众、举报人以及被举报人都感到满意,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但是徐艺恒坚信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现和谐与正义。他的目标不是追求宏大叙事中的辉煌成就,而是在具体事务处置的“碌碌有为”中寻求实际解决方案,比如惩治蝇贪蚁腐、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促进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上下协同等。他打趣说,自己甚至考虑过兼职单位早晨清理卫生间垃圾的工作,这种旷达的心态,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每一份工作平等的尊重。他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改革,而是注重持续、渐进的努力。他认为,只有当每一个日常的细节都被妥善处理,宏观层面的改善才会水到渠成。
三、因为山就在那儿:终身学习的探索者
徐艺恒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爱。他计划去剧团写越剧剧本、探索临济宗学、天台教观、王学泰州学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创新(临台马泰一体化运动),在职攻读MPA学位、与各地公务员交流、壮游天地寰宇……他坚持每天早晨三四点起床,阅读纸质书籍,誊抄经典,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令人敬佩。
徐艺恒认为,公务员职业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他提倡在工作中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要将工作中的压力和情绪带入生活。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保持个人幸福感和生活动力的关键。
对于学弟学妹们,徐艺恒提出了三条建议:首先,终身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不竭动力,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学校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积极融入并善用这一资源,将为个人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广阔的平台。其次,在职业和生活的重要抉择面前,冷静分析、勇敢承担,不盲从外界压力,不沉溺于无益的抱怨,而应坚定选择,坦然面对结果。最后,在感情中,他提倡克制与理性,以避免冲动带来的不必要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