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闻学院郭洁宇:复旦给了我一把开启美好的钥匙

2024-12-27|校友走访



2009新闻学院郭洁宇:复旦给了我一把开启美好的钥匙

走访同学:23级中文系硕士陈雅雯

校友简介:郭洁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本科生,毕业后入职《时尚芭莎》时装组,目前供职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第一报道采编室。

旧故事新启示

Q:当初为什么选择复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后为什么直接选择去工作?

A2003年,我开始用手机刷门户网站,那时博客刚刚兴起。后来,资讯逐渐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激发了我对内容编辑过程的兴趣。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在课堂,我学习到新闻中采、写、编辑、排版发布等一系列环节。也了解到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我迫不及待成为一个媒体人。

Q:你是如何度过你在复旦的大学时光的?

A:因为水土不服,大一我没能按照选课指导去规划课表。之后为追赶大家,尝试了跨年级选课。按照自己的节奏上课后,大四反而有时间旁听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有艺术,也有哲学,虽然我当时的理解能力有限,但能听懂的都很有收获。

Q:复旦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A:复旦推行的通识教育理念,不仅拓宽我与各科同学交流的渠道,也让我吸收到不同学科的多元思维方式,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做媒体需要各种领域都有所涉猎,复旦“教”给我一把钥匙,让我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Q:你是如何做到有效实习的?

A:我实习过的一个机构有保密要求,可参与实操的机会不多。除了帮老师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我会在他们的空闲时间找机会聊聊,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借此看到一部分媒体人的处事思维方式。也因为没有期待中的实习成果,学会了处理预期这件事。

如果游戏重启,我会做份清单,一项项完成,同时准备planB,以更好的状态实习。

Q:如果要给大学时的自己或学弟学妹们提些建议,你会说?

A:第一是最重要的——爱自己,培养心理韧性。第二,尽量避免信息过载,留份清静。第三是,做个拥抱变化的长期主义者,沉住气,多观察。第四,把握当下。第五,享受青春才是正经事。

Q:作为复旦新闻人你如何看待“张雪峰新闻学事件”?

A:在大数据时代,甄别能力很重要。得益于新闻专业的培养,我掌握了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拓宽了了解世界的渠道。身处嘈杂的环境我会提醒自己尽量不偏听、偏信。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选择做好自己。时间会给答案。

Q:那你怎么理解“文科无用”,尤其是结合当下的大环境?

A:文科教育和理工科教育的侧重点有区别,不矛盾也不对立。我对理工科不了解,不能妄下论断。我在想,可能“文科无用”议题背后是对“价值”的追问吧。跳出问题看,讨论这事本身就挺文科的:发问,探讨,关注社会现象,推动事件发展。

时尚与时政的双重叙事

Q: 你当时为什么决定去《时尚芭莎》?

A2007年,我在电视上看到John GallianoDior秀场,这季高定以歌剧《蝴蝶夫人》为灵感。结合T台,妈妈我介绍了歌剧中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这种浪漫又震撼的表达方式让我着迷。时尚是种态度,我想把它融入生活。

Q: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离开时尚圈呢?

A:比起长远计划,我更倾向动态调整。光鲜名利场之外,时尚编辑本质还是媒体人。当时传统媒体正经历转型期,我也开始产生做新媒体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走出去探索新媒体的玩法。

Q:你的第一份工作跟现在的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A:第一份工作培养的职业素养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杂志社沟通借拍、品牌、艺人……积累了和不同人打交道的经验。拍摄现场会有各种突发状况,也锻炼出我的应变能力。另外,在杂志社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延续在之后的职场生涯中。

Q你从《时尚芭莎》这样的名利场到新华社做总书记报道,让我觉得比较奇妙。你如何看待你的职业变化呢?

A:我只是经历了媒体人的不同面向。如果你愿意了解,会发现时尚并不只是光鲜,时政新闻也有温度。

对我来说,成为媒体人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我一直拥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媒体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工作领域,更是资讯乐园。在这个活力无限的行业,我充满期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