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陈灏珠院士 :“我这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

2020-10-30|逝者永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今日(10月30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陈灏珠院士


陈灏珠院士系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七、八、九届政协常委,上海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副主席。


自1949年起在中山医院工作至2019年以95岁高龄退休,从医执教70载,陈灏珠院士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左心导管等介入诊断法、冠状动脉造影、冠脉腔内超声检查和用超速起博法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水平。率先研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研究与冠心病有关的中国人血脂水平,提出的中国健康人血脂值,现被公认为真正的正常值。抢救濒死的心肌梗死外宾成功,产生良好国际影响。率先提出我国心脏病病种变迁、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取得成功。主编《实用内科学》等专著12本、参编书30余本、主译书5本。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


1997年,陈灏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心血管病学界第一位院士。2003年他获得“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6年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膺200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015年他被中华医学会授予“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荣誉状”, 2016年荣获“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颁发的首个“生命之尊”奖,2017年获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10月16日荣膺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奖项。



▎撰稿:陈超怡  2002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校友



01

香江少年初长成

1924年11月6日,陈灏珠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家庭。善良贤慧、谦逊平和的母亲吴云香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塑造了陈灏珠的性格。1939年,母亲因高血压中风不幸在香港逝世,这个人生变故在陈灏珠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学医之种。难得相聚的父亲陈国伦是陈灏珠的人生导师与榜样,他遇事沉着冷静、乐观豁达又饱含爱国热情。1965年1月,父亲在故乡广东省新会县因肺癌病逝,临终前写下遗嘱:“今后望我的子子孙孙务必真心诚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听党的话,跟党走。”


中西融汇的儿时教育是陈灏珠成长的根基。从民生书院的英语学习,到培正中学的“至善至正”,再到西南中学的中文教学,陈灏珠始终出类拔萃,成绩名列前茅,并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的小男子汉。


02

流亡大学志从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灏珠不得不随着父亲逃难到老家广东新会,并辗转至韶关的琼崖中学继续求学。逃难路上,他亲眼见到满目疮痍的家园和鲜活生命的消逝。1943年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去国立中正医学院求学,从此踏上了医学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陈灏珠随着国立中正医学院四处流亡。1944年从江西省永新县搬迁至南康县唐江镇,1945年又迁往福建省长汀县,抗战胜利后才得以迁回南昌原校址。虽然颠沛流离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艰辛,却培养了他快速记笔记的本领、扎实的专业外语功底和强健的体魄。在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饶、同舟共济、潜心学业、报效祖国,这是经历过抗战年代的老一辈传承给后辈年轻人的精神信仰与财富!


03

缘定中山事业起

1948年,在国立中正医学院院长王子轩的推荐下,陈灏珠赴中山医院实习,之后正式加入中山医院,成为一名住院医师,开启了与中山70年的不解之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祖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陈灏珠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教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作为年轻的住院医师,他24小时值班,从不叫苦叫累;跟着前辈教授做临床、搞科研,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他参与防治血吸虫病,荣立三等功;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又立一小功。祖国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54年,他顺利通过了五年住院医生培养,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并选择心血管内科专业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主攻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工作,和团队在右心导管检查的基础上,率先开展左心导管检查的研究,于1959年完成了第一例左心导管检查,不久后出版了《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一书。


04

上山下乡到基层

十年浩劫期间,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上几乎停滞。但即便工作与生活都十分艰难,陈灏珠始终坚守自己从医的信念与追求,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


1968年4月,他与石美鑫教授合作,在国内首次施行进口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获得成功,这对中国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专业研究之外,他曾被分配到保健科当医生;在“跃进病房”里做大总管;“上山下乡”到贵州威宁服务山区人民,担任全科医生,并在当地创办了“基层卫生员培训班”培养基层医疗人才;还参加了去云南抗震救灾的医疗队。乐观豁达赋予了陈灏珠平和的心态,对医学执着的爱、为人质朴的原则、相对简单的生活与单纯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他以后的岁月。


05

重返专业搞创新

从1972年开始,陈灏珠抓住机会重返心血管病的专业研究,并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大展拳脚。


1973年4月,陈灏珠与团队共同完成了全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开创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随着中国逐渐恢复对外交往,他多次参与救治来华访问时患病的外宾,1975年4月,他负责抢救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巴茨博士,以自己的自信自强与高超医术,为祖国赢得了尊严与荣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76年5月,他与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甚至在被分配到养猪场劳动改造期间,他不但在工作中总结养猪经验,帮助解决疫情,还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二版的初稿。


06

改革开放出成果

1978年,年过半百的陈灏珠不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又一次腾飞。1980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内科教授,次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工作中,他另辟蹊径,用心脏起搏技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90年代初期,他与团队完成首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开启了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新时代。1997年,他担任《实用内科学》第10版的主编,并坚持每四年修订一次,补充新内容,追赶时代步伐。他还以前瞻的眼光深入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脂质研究,聚焦中国心血管病流行学,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


在研究之外,陈灏珠更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医术精湛是他做一名好医生的三大标准。


07

心研世界展宏图

1958年,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前身为上海市胸病研究所)成立了,这是上海最早设立的临床医学研究所之一,也是中山医院成立最早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心血管病临床、科研、教学、培训工作。1978年,陈灏珠被任命为心研所副所长;1984年被任命为所长。除了医学、研究、教育事业的发展外,最让陈灏珠骄傲和自豪的,是心研所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并以此为起点,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他搭建平台,创造科研环境;积极引进海外年轻学者回所工作,助力心研所达到甚至赶超国际水平。


开拓创新一甲子,陈灏珠陪伴着心研所走过了60个春秋,亲历了它的成长与辉煌;而心研所也为陈灏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事业发展的空间,见证了他的辛劳与荣耀。


08

严师良友育英才

教学是陈灏珠70年医、教、研职业生涯中另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以精深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严谨耐心的教导、循循善诱的态度、平易近人的关怀,引导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步入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他亲自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硕士研究生24位,上过他课的学生更是不胜枚举,不少学生都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却从不居高自傲,反而欢迎不同意见,提倡教学相长。他常常将人文元素融入教学便于学生记忆,更是长期坚持用英语查病房,在提高临床业务水平的同时,又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他的特色教学和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年轻医生,传承中华医学优良传统,树立大医精诚的远大志向!


09

参政议政系百姓

在陈灏珠70年医、教、研的过程中,有着一段在民主党派及政协工作的特殊经历。正是因为他的高尚品质,使他具备了广泛的民众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陈灏珠先后当选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和政治活动。


“从医为民、参政为国”,他对待参政议政工作就如同对待医疗工作一样认真仔细,每个提案都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思熟虑并经过多轮修改后才上交。班子里因为意见不合闹了矛盾,也是他积极地去调解。政协工作还让他再次更深刻地意识到我国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并始终牵挂着“老、少、边、山、穷”这些地区的基础医疗发展情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扶贫情况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其中,健康扶贫是直接面对因病致贫与返贫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制度安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把当地医生都培养好了,那不就能造福更多的当地病人了吗?陈灏珠在贵州威宁“上山下乡”时提出的“基层卫生员培训班”项目给了大家灵感。


10

创立基金助扶贫

一颗 “初心”系医学,工作家庭难两全。他的夫人韩慧华作为华山医院的护士,十分理解并支持丈夫忙碌的工作,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最艰难的时期也风雨同舟。而他们的一子一女也在父母的教导和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成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延续着陈灏珠的理想。



2007年9月,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建80周年之际,陈灏珠和夫人韩慧华、女儿陈芸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完成学业。


2013年年末,在陈灏珠的鼓励下,女儿陈芸决定全职回国帮助父亲打理公益项目:“爸爸从小到大都教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既然开始了,就要尽力把它做好。我觉得我应该回来帮他完成心愿,把我们的公益项目发展起来。”对于女儿选择回国,陈灏珠自然是满心欢喜,但他叮嘱女儿道:“我对基金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事情,不虚名,不浮躁;二是要牢记培养医学人才的初衷;三是项目要以国家、以学校需求为先。”


2014年,在陈灏珠90岁生日之际,基金更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人才培养基金”,设立“医艺承扬”大讲堂项目,将艺术融入医学教育中,继承和弘扬医学人文的精神和美德,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5年,基金新增“生命之花”项目,旨在支持西部地区心内科医学人才培养,帮助当地贫困家庭开展相关医疗救助。


2017年,基金最终定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迄今为止,基金已经资助了150余位医学生完成学业,开展了四届“沪滇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班”、四届“沪滇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培训带教进修班”以及四年“心·肝宝贝”救助计划。


看到基金项目范围逐步扩大并有所成效,陈灏珠曾高兴地说:“希望我们的医疗培训项目能像人体的心脏,把带着氧气的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角落,形成一个贫有所医、医有所长的正循环。”


悬壶济世、妙手仁心。2019年,陈灏珠院士被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轻轻拿起纪念章深情一吻的瞬间,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一吻的背后,是他从医、从政、执教、科研整整70年的艰苦奋斗,是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从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那天起,他就时刻关爱着世间每一颗跳动的心,他的人格力量和学术成就激励着无数后来人迈向新的辉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