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现代物理研究所 20级 孙榕;核科学与技术系 20级 宋柳笛
有别于一些临近毕业的同学对未来的迷茫,对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的疑惑,王敏学姐选择走上了一条科研之路。她直言,在大一的时候通过曦源计划接触到了科研,之后又参加了䇹政项目,最后在沈皓老师的项目组里完成了毕业设计,这种不断的了解和参与培养了学术兴趣,进而在毕业后自然而然地开始科研事业。
博士是学历的一个顶峰,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女博士”颇有微词,夹带着戏谑、调侃的味道,王敏学姐看来,女博士并没有一些其他的不同,男生做的事情,女生一样可以出色地完成,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什么行业都是辛苦的,收获与付出成正比,付出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大,有压力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并不会因为是女生而加剧或减少,回想一路走来,身边不乏优秀的博士师姐师妹。女生的身份,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是否读博士的限制,读博是对学业的一种选择,关键要看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没有耐心和恒心去深凿一口井,有没有勇气与斗志去留下自己的一个脚印。
走上科研之路无疑是不容易的,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尤其是搞基础研究的。在起步的阶段,一个实验室会几年不见成果,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间需要永葆对科学的好奇,这里面有太多未知的东西了。搞科研就是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探索未知,投石问路,在模糊中不断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太可以用“遇到困难”来形容,在王敏学姐眼中,这就是一种搞科研的方式。除了满足好奇心,另一方面,自己的研究如果对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能做出一点点的贡献的话,就非常有成就感。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搞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的开心、充实”,王敏学姐如是说到。此外,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她目前的研究方向切合国家重大战略目标,肩上责任重大,既是压力更多也是动力。当然,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压力面前要想办法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吃吃饭逛逛街刷刷剧,同时,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中,可以多与团队里的导师和同学沟通,学姐笑谈,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漫漫人生路,不管是做学生还是搞科研,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在每个阶段努力去臻于完美。学业之外也去发展一下兴趣爱好,进行一些社交活动,人总归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与周围人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去欣赏他人的闪光点,使自己不断的优秀。总之,学姐告诉我们,做好科研,交好朋友,享受生活。
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她认为要认真听老师上课,老师课堂的授课内容是一个知识框架,结合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科研经历,要从老师的讲解中感受知识结构和脉络。对于框架中琐碎的、细枝末节的内容,课下可以深入进去,力争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聊起自习生活,学姐会心一笑,那些属于理图一二层小阁楼的日子是一段快乐的回忆。另外,学姐鼓励大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多接触专业以外的东西,多与不同方向的人交流,开阔视野,碰撞出火花。
对于职业选择,内心要有清醒的认识,重要的是自己想干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让你干什么,你可以去跟别人沟通,听取别人的建议,但是你必须想清楚内心深处最喜欢干什么,干什么使你快乐。这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干什么都需要有基础,需要提前下功夫,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别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
现在对同学们来说还有时间成本,可以去勇敢地尝试一下,比如现在犹豫自己是不是不太喜欢目前的领域,好像有点儿喜欢计算机,那就可以去试试,看看深入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初心,结果可能接触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这个工作并不是设想的那样,又不喜欢了,没关系,这就是人生嘛,充满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尝试。爱一行,干一行,当然,你也可以说,既然选择了这个,我便尝试着去喜欢上这个工作,也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说起母校、母系,学姐感慨良多。感谢母校,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在这里形成自我,在这里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走来,经历越多,越不断感念复旦的馈赠,有些东西当时看可能没什么用处,但是正是这些的东西,让你行至今日不断向前。学校包容的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成长,四年下来,在每一位学子身上深深打下烙印,走出校门之后更能体会到复旦人身上的共通性。难以忘怀的还有各位老师。核科学与技术系在2009年恢复招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其乐融融,学姐口中不时冒出一个名字、一段逸事,特别是张雪梅老师,当年一个人上了三四门专业课。
感谢复旦相赠一段如此美好的记忆,毕业多年的学生,很希望能够和母校、和母系一直保持联系,等到毕业十年、二十年的时候,再回学校里去看一看。祝愿母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