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级核科学李鹏:顺从本心,或许有怨,但从未有悔

2020-11-03|校友走访

BY 2019级 核科学与技术系 张旭日、周博修


  李鹏校友本科与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是复旦大学2003级现代物理研究所博士优秀毕业生,并且在复旦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如今在浙江海洋大学担任物理系副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少年的父亲。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通过网络会议与李鹏校友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访谈。

  本次访谈,我们陪同李鹏校友,一起去追溯他记忆深处的往事。我们主要谈论了李学长的求学经历、在复旦求学时的科研生活、自己的工作经历,然后学长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点对科研的建议并谈了谈对行业选择的认识。当谈到社会中过度竞争现象时,学长分享了一些在心态建设上的观点。

  李校友是在西北工业大学读的本科和研究生,当时他学的并不是物理专业,而是工科中电气类的专业。谈及当初的专业选择,学长坦言,没有选择高中时期最有兴趣的物理而选择电气,是因为受到家里以物理不好就业为由的劝退。在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由于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以及研究生阶段导师指导很少,李学长的学业完成得并不容易,在数次失败与重来之后,学长艰辛地获得了硕士学位,经过这段经历,学长也感受到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李校友在硕士毕业后继续留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工程博士。在博士一年级时,面对科研、物质、家人期待的压力,学长选择退学,成为了一名软件工程师。

  初入职场,正值二十五岁的年纪,凭借学习能力强、服从管理等优势,和自己的同龄人在一年多的工作后取代了四五十岁“资深”工程师的岗位。可是这并不是李校友想要的生活,他并不喜欢这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工作,不喜欢高强度的加班,也不想自己在中年像前辈们一样被新人取代,不想再这样“出卖”自己的青春。那时李校友开始考虑调整“航向”。

  辞去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回忆起多年来自己日渐清晰的兴趣,李校友决定攻读物理学博士。这次李校友来到了复旦,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对于这段时光,李学长是饱有深沉而热烈的感情的。那是一段充实忙碌的日子,学长的大脑就像一个机器不停地转动,然而由于本科阶段物理知识的缺失,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李鹏校友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自己就像是要从一个山顶走向另一个山顶,但他不知道下面的路是怎么走的。他不像物理专业的学生是从山脚走上山顶的。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他就去旁听本科生的物理课程,当时好多老师的课程他都去听过,老师们丰富的学识在他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课题选择上,李学长也曾和导师有过不同的意见,在导师的建议下,李学长曾前往日本继续课题,但在日本一年的时间里,也并没有完成。最终学长回到复旦艰辛地完成了课题。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之余,复旦的一景一物,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都串成了学长记忆中洒满阳光的片段。

  李鹏校友博士毕业后又在复旦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由于他考博时提前进了实验室一年,所以他在复旦度过了六七年的时光。他认为在他本科到博士后的这漫长的十五六年中,在复旦的经历是他感到最愉快的。回顾他在复旦的求学经历,李鹏校友认为这是一段虽然曲折但美好的经历。

  结合自己的经历,李校友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点关于科研的看法。在他看来,只要是做科研,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顺利不是常态,一帆风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并不是最好的。过于顺利的经历并不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成长。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这可能会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多的自信,另一方面心理上对挫折的抵抗力也会弱一些。而自己撞破头钻研出一条道路,在失败和挫折中前行是对自己能力提升和心理成长更加有利的。

  当我们请李校友给出行业选择看法和建议时,他表示并不能给出具体的建议,并且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归宿,并且顺从本心。正如他自己一样,虽然不是处处如意,但是如果重新来过,他还会如此选择。

  最后,因为最近“内卷”一词热度较高,我们便询问了李校友对此的看法。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性的普遍现象,它是几亿人口的相互博弈的行为。我们很难找到它的起源,也很难去改变它。李鹏校友家中也有学生,对这种情况也很了解,他认为这种激烈的竞争会杀死孩子身上一部分“活”的特性,但这是无法避免的,他对此也是感到十分同情和无奈的。所以在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时,他建议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维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同时要保持身体上的健康,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要坚持着走下去。这也是他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