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情怀指引前行

2020-11-04|复旦人物

人物名片


沈莹

上海小荧星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

小荧星艺校校长

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


现任小荧星艺校校长沈莹似乎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文化课成绩数一数二,并拥有美术特长。高中时,带着美术老师的期许,她曾想选择艺考之路,而班主任的一次家访最终改变了她的想法。1998年,她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则进入上海广播电视台工作。在担任十年党政记者后,众多机缘巧合使她毅然选择转向执掌全国知名的小荧星艺校——兜兜转转间,她与艺术再次发生的联系仿佛有一种初心回归之美。“做任何事情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情怀”,沈莹这样说道。回顾过去的点滴,“情怀”二字——一个在采访中出现了十余次的词——似乎一直指引着沈莹不断前行。


求学之路:选择与收获


沈莹曾就读于一所有着美术特色的中学。在个人兴趣与美术老师的驱使与鼓励下,中央美院与浙江美院曾是她努力的方向。然而,高二时班主任家访时的一番话打动了她,大意为:如果有艺术爱好,今后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学习和尝试,但如果能有一个读正规大学深造的机会,可能这辈子只有一次。由此,沈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同时,90年代末恰逢新闻业影响力的一个小高峰,从战地记者到抗洪救灾,系列事件让沈莹为新闻从业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力量所感动。带着想为社会做一些贡献的情怀,沈莹最终选择报考并进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于艺术的学习虽然暂时被推迟了,但新院四年的求学经历给沈莹带来了新的收获。



沈莹部分的收获来源于新院的课堂学习。据她回忆,新院课程中涉及技巧性的内容并不多,主要是对于如何沟通、抓取重点以及报道进行讲授。此外,新院也引入了大量实务性课程,而令她倍感难忘的课程之一是刘海贵老师的当代新闻实务课。刘老师时常会在课上邀请业界代表性人士,如强荧(时任深度报道记者)、何小兰(时任时政记者,曾以替补队员身份参与“狮城舌战”)等人进行讲座。一系列从业者分享的故事与经验让沈莹印象颇为深刻。

与此同时,一次次专业课上的实践也让沈莹收获了许多的美好回忆,这其中有带着贵重的小照相机去拍摄时的愉悦,有看着黑白照片冲洗出来后的激动,也有在马路上或是当时复旦的中央食堂拦人采访录制视频时的一系列有趣经历。



沈莹在新院求学时还有一项额外的收获,即驾驶技术。当时,新院希望学生能够于在校期间掌握多元技术,而沈莹所在的那一届班级正好遇上驾驶技术的学习——在世纪之交,学车还是极为“拉风”的一件事。同时,由于学生是和老师一起学车,因而这一机会也让沈莹和她的同学难得领略了老师们“手忙脚乱”的一面。

得益于新院培养方案中“小实习”以及“大实习”项目的设置,沈莹在大二时收获了一段《申江服务导报》的短暂实习经历。步入大三后,她便开始在电视台实习,毕业后则顺利入职。由此,沈莹开启了自己的十年党政记者生涯。


记者十载:情、业、人


担任党政记者的沈莹主要负责跑时政新闻。回顾十年的工作经历,沈莹总结了自己身为记者时最大的三点体会:“情怀”“敬业”“做人”。这三个关键词或可串联出对优秀记者最为本质化的认识,即这是一份始于情、精于业、归于人的工作。



所谓的“情怀”并不难理解。恰如沈莹在选择高考志愿时曾对记者著文章、担道义的一面有过幻想,或许很多选择从事记者行业的人都会抱有这样一种初心,这份初心的力量也一直延续至他们成为记者以后——它带领着记者发现被人忽视的社会问题,鼓励着记者大胆、真实地道出一些可能被淹没的声音,推动着记者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予社会上的人更多的帮助与指引。由此可见,拥有这份情怀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的而言格外重要。

对于记者而言,“敬业”一词也带着不小的重量。在沈莹看来,做党政记者“是一种半军事化管理”,需要随时待命。例如,大年夜家人团聚之时,恰是记者不能停歇工作步伐的时刻。年夜饭、跨年烟火、环卫工人清扫爆竹垃圾、消防安全事故……这些事件都可以成为报道的对象。因此,“敬业”亦是优秀记者所需拥有的一种品质。当然,记者一职也往往能带来新的视角——一系列特别的经历让沈莹看到了支撑着这城市光鲜运作的背后,更多人的默默敬业。

“做人”是沈莹在记者生涯中的第三点重要体悟,亦是记者必备的另一品德。沈莹认为,做记者的核心在于与人沟通。大多数报道终究会落于记者的某一观点,因而此时拥有一定判断力是极为关键的。这种判断力来源于个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的不准确会让报道出现偏差性引导,从而对民众产生消极导向。因此,记者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十分重要。



成为记者往往始于一个远大的情怀,而在情怀的推动下,记者工作仍旧需要敬业精神作为核心进行支撑,而记者工作归根结底又与其个体的为人与道德观紧密相连——沈莹的感悟或可被这样总结。当然,在2013年,基于电视台内部调整,自身已为人母等种种因素的作用,沈莹还是选择告别记者身份,转而掌管附属于电视台的小荧星艺校。而无论对沈莹还是小荧星而言,这都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启。


执掌艺校:儿童与社会


对于上海乃至全国来说,沈莹所管理的小荧星艺校绝非一个陌生的词汇。作为沪上儿童艺术教育之龙头,这一附属于电视台的单位享有着一流的资源与丰富的平台。每周也总会有来自其他省市的相关领域从业者慕名而来,交流“取经”。“现在很多的教育市场很杂”,沈莹感叹道。那究竟是什么使得小荧星能够享有如此高的口碑?沈莹指出,一味关注教育产业的资本化运作,并将之视为经营的产业链会带来很多偏差与问题。小荧星的成功运作远非一场品牌上市包装与金融概念把玩的游戏——这背后有着对于儿童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更高的关怀。



首先,沈莹认为做教育应当保有一种初心,是要教孩子学会本领,并同时培养一些好的品质:

小荧星作为艺校,其主要目标之一即对孩子的声乐、舞蹈、演艺、绘画等艺术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拥有艺术特长能对孩子产生很多的正面影响:当然,这带来了成为“明星”的可能,但这只是极为微小的一面——大浪淘沙式的竞争是残酷的,失败后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小。而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这一点极为关键,这样孩子们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之余乃至退休时光中收获较为理想的生活状态。拥有艺术特长的孩子也有着一种感受美、创造美、让自身保持心情愉悦、排遣消极心态的能力,而这能让他们保有对于生活的持续热情。

小荧星在教授孩子本领之余,也致力于在孩子身上培植出优良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自信、刻苦、坚持、自律、合理使用时间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上海的少代会的评选活动中,最终竞选者中有很多都来自小荧星。由此可见,所谓的艺术学习和学业学习之间并非一定存在“彼涨此消”的联系,一些在艺术学习中得到锻炼的品质亦可应用或体现于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优秀是相通的。



同时,小荧星所关怀的对象不仅仅包括每一位儿童个体,亦包含了整个社会——以艺术为特色的小荧星通过各类艺术形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推动。对此,沈莹分享了两个小例子:

第一,小荧星有着对于沪语教育的持续性关注。小荧星设立了广受欢迎的儿童沪语班,编排了沪语童谣节目,如《弄堂游戏》《叫卖小调》等,并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将许多沪语节目推上了国际演出的平台。沈莹认为,吴侬软语的乡音文化在当下国际化、多元化的上海面临失传的困境,而小荧星的所作所为实则为一种对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第二,在今年上半年的抗疫时期,小荧星也通过制作抗疫绘画、歌曲等艺术作品的方式向社会弘扬了特殊时期的正能量——沈莹指出,这已是小荧星的常规性举动。在一系列抗疫作品中,荣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的歌曲《有一天醒来》极为特殊。这是一部由小荧星学员作词的歌曲,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繁复表达,儿童的歌词简单而纯真,这所反映出的是儿童视角下对于特殊时期的认识与理解。再加上小荧星音乐剧团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这首特别的歌曲极令听众动容。

在沈莹的带领下,小荧星一直在增强与扩大着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秉承对儿童的关注,今年的小荧星继续与沪上各高校、社会机构签署了众多合作协议,以求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优秀的教学资源。源于对社会的关切,小荧星学员的身影亮相于“上海市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慰问演出暨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建党100周年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启动仪式”、公益阳台音乐会等众多场合,不断地用艺术给社会带来着希望与力量。



回顾沈莹过往的求学以及工作经历,“情怀”一词贯穿于她所做的大多数选择。“情”是促使个人不断前行的感性力量,是直接的动能;而“怀”是引领个人前行方向的理性指示,是宏大的目标。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