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0级 现代物理研究所 王梓丞
安小霞校友199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本科(现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出于对化学的喜爱,在校期间修读的专业是核化学(即应用化学)。本科即将毕业时,物理二系赴日留学回国的陈立民老师着手创办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安学姐专业知识扎实被邀请一同参与新院系的创建。后来还是在与家人的商量下,本科毕业后回到北京发展。
作为“军三界”学生,上学前要参加一年军训,总觉得时间上比同龄人多花一年,所以本科学习期间尤为刻苦。学生时代打牢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安校友可能是她们班现在来讲为数不多,仍然从事本职工作的,跟本科所学专业还有一定关系的同学。上学时学到的这些专业知识,在后续的工作中是会经常用到的,所以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是对同学们今后的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一点心得,同学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能力也十分重要。比如说,现在大学生活可能会比当年更丰富,接触的方方面面也更多,在这个过程中都会锻炼出来能力,不管是组织协调能力,还是学习方式方法的学习能力,在后续的工作中都会用到,而且也都会对同学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安校友毕业后先在国企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后转到外资企业工作了十年,之后又回到国企,在中石油下属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直到现在,非常感谢在外企工作的十年,因为那是青春最美好的十年,在外企也确实学习到了很多工作经验,但最终回国企工作,工作的内容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科研事业,这种成就感是只有在国企中能体会得到的。
恰逢转入现公司的第二年,中国石油就给了一个任务,要求把中国的天然气的某个方面国产化,首先技术要国产化,然后装备国产化,最后做到从技术到装备到整个产业链,都要实现国产化。从今天来看,早在2008年,中石油就已在部署关键技术国产化,还是很有决断力和先见之明的。当时团队有100来人共同去为天然气关键技术国产化这样一件事去奋斗,在科研过程中也是经历过很多的艰辛的。到2012年基本完成技术国产化,现在网上还可以搜到团队的科研成果,中石油在2011年建成投产的江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大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以及后来建设的唐山曹妃甸LNG接收站,三个大站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北端和南端。尤其是唐山LNG接收站,在煤改气和煤改电的政策背景下天然气供应有点紧缺,这个时间建设的唐山 LNG接收站为保障京津冀的天然气供给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要进行国产化的研究,伴随着全行业技术的提升。国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从最可能国产化的技术入手,到不断发展为全产业国产化的一个进步过程。有时候一个技术想要国产化,是需全行业各方面的技术都要符合要求才行,比如说想要将泵国产化,但是泵的国产化又会牵扯到电缆、轴承等的很多方面元件也要国产化,就像中国造航母一样,往往是一项工程的攻关需要带动整个全行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
当时要做16万方LNG储罐,大到基本一架波音飞机都可以放进罐里面。但当时的钢板不能够国产,只能够进口,进口价格的大概要4万块钱1吨。于是他们联合国内的钢厂,不断的去试验,最后中国自己的钢厂也能生产出来符合条件的钢板。结果是迫使国外的厂商降价,因为中国也能生产这种钢材,没有垄断优势就只能降价。虽然国外的材料降价了,但是当时是要全产业链国产化,便坚持采用国产钢板,这也是给国产厂商一个发挥自己的能力的地方。
安学姐说道:“所以说像这些国产化的能力其实都是需要精心培育的,我们一直在进步,现在仍在努力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