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鹏:我的返乡日记

2022-06-24|复旦人物

还记得那位为每位管院老师、校友送大米的陈万鹏校友吗?


因为疫情,他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全面解封后,他想赶快回到牡丹江——那里是他的老家,更是9180亩“禾之善”水稻的种植地。由于航班连续被取消,归心似箭的他选择从上海开车回牡丹江。


从黄浦江到镜泊湖,一路向北,横跨9个省市,历时3天,行程2600公里。


3天的行程,他观察、记录、思考,写下了这篇返乡日记。


作者:陈万鹏

2012级复旦EMBA校友

自然农法新农民,北禾科技CEO

禾之善品牌创始人

离开又是出发,回归也是返家。


在第8次订了机票,航班又被取消之后,我终于不再幻想,下决心开车,一路向北。计划用3天时间,横跨9个省市,到达我的老家牡丹江。然后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出发时是个雨天,雨势还不小,仿佛在为离家和返乡的每一个人饯行!我是其中的一个。


当初只道是平常!


真的需要一场雨,来洗涤一切,和疫情告别,重新回归我们无比熟悉的、过往的生活。





第一天从长江跑到了黄河,高德足迹点亮了上海、浙江、江苏、山东4个省,车程800公里。


当晚约好了参加《有一种人生叫自然农法》的直播,晚上8点,停在临沂服务区做完直播,耽误了2个小时。


因为防疫要求,这一路不能下高速,吃喝拉撒睡只能在沿途服务区解决。


第一天还好,进服务区检查健康码,凭绿码通行。


第一晚睡觉,是一个不一样的经历。


晚上12点,赶到沂南服务区,看到了几百台大货车停在那里。


同事禾小米已提前替我问过,要想睡酒店,必须出高速。所有的高速出口都要防疫检查,我这从上海出来的,必须强制集中隔离。


我的选择只有一个,车子停在服务区,人睡在车子里。好在气温给力,不冷不热,一条旅行毯,一觉到黎明。好在“志愿者小白商务车”给力,空间还算舒展。


蜷缩着睡觉的滋味,怎么都不好受。


天蒙蒙亮就醒了,跑进服务区洗漱。一长排的洗脸盆前站着一长溜的大货车司机,应该也有和我一样因为疫情出不了高速的。


好多的大货车司机,日常生活就是在服务区的车里睡觉,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小时候总听妈妈说:人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疫情等各种不确定性,正在深刻地重新构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我们应该坚持“没有遭不了的罪”这种底线人生态度,就会有勇气去应对未来的万千种可能。


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给自己继续做加法——我要什么;而是要给自己做点儿减法——我不要什么。


无论未来如何,回归本心、化繁为简,回归自然、健康快乐的人生选择都是在自我加持,是在增强自己应对未来生活各种各样挑战的能力。


图片

左、右上:在临沂服务区做直播

右下:服务区内成排的大客车





第二天。从黄河跑到了山海关,高德足迹点亮了山东、河北、天津、辽宁4个省,车程1000公里。


在山海关服务区,连绵雄浑的燕山映衬着“山海关”3个大字,可给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疑问。


我们所说的关里关外,第一拔闯关东的人,发生在民国21年,也就是1932年成立的伪满洲国期间,据说当时的沈阳—长春—哈尔滨,是世界有名的工业走廊,怀揣着梦想的山东人、江苏人、浙江人纷踏而来,圆梦淘金。那是东北三省的一段高光时刻。


时光穿梭90年,资本市场广为流传“投资不过山海关,发展不离江浙沪”,俨然成了东北发展的“魔咒”。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全省重点高中——牡丹江一中,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2017—2022年5年时期,返乡率约2%。


一个曾经吸引无数中国人的淘金之地,今天变成了无数大学生用脚投票的逃离之地。个中道理让人不解,个中滋味让人唏嘘。


图片

途径山海关



天气晴朗。一路疾驰在齐鲁、燕赵大地,说一点儿个人的观察体会。


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山东、河北的空气,不够通透,视距之内看不了太远。


有人开玩笑说,世界钢产量第一是中国,第二是中国河北,第三是河北唐山。玩笑归玩笑,但山东、河北作为重工业的集聚地,给当地带来了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雾霾、污染等不可回避的影响。



为了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国家和东北三省采取了诸多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振兴。


我觉得,做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三省应该突出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做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和饭桌子。


很多人一提到现代农业就是有多少地、多少加工厂,我认为那都不是命门。现代农业的命门是品牌和科创。品牌的核心是龙头企业,科创的核心是隐形冠军。


图片

禾之善农场实景


在这件事情上,东北三省已经动起来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陆续成立了若干公司,谋求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此外,也计划扶持一批“专新特精”的细分市场的“小巨人”和“新匠人”,通过野蛮成长和丛林法则,筛选出来其中的隐形冠军,满足市场无限丰富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在肇源县的“禾之善”农场,主营品牌“禾之善”自然农法健康米,坚持自然农法种植水稻,打造基地直供的健康餐桌,就是这一趋势大潮下的一朵浪花。


这也是“禾之善”的初心使命。


想到这里,心头一丝温热。





第三天,从山海关跑到了镜泊湖。一个很美的避暑胜地,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她的名字。这是位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山堰塞湖,百里长湖。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地——牡丹江市。高德足迹点亮了辽宁、吉林、黑龙江。车程900公里。


图片

冬日的镜泊湖



今天我们聊聊东北的经济和农业。


先聊聊经济方面的两个观察体会。


一,是高速公路的车流变化非常明显。从上海开始,过了沈阳为分界线,大货车一下子减少了八成。过了长春,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小轿车一下子减少了八成。


我认为,大货车是经济景气指数的晴雨表。哪里的大货车川流不息,哪里的经济就活跃景气一些。反过来应该也是这个理。


小轿车则是人员流动的反映,也是经济社会的投射。还有人用挖掘机指数,通过反映基本建设开工建设,来推测经济指数,也是相同的底层逻辑。



二,是这三天沿途广告牌的变化。在江浙沪、山东,广告牌多,空置招租的很少;内容大都是白酒、建材、房地产等市场类的广告。过了沈阳,广告牌渐渐变少了,空置招租的约1/3;不少内容是当地政府的形象宣传。


东北一直在寻求经济振兴,资源禀赋相对得天独厚,现代经济资源元素差不多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我的家乡五线城市牡丹江的平均房价不到5000元,基本是有价无市;还不到浙江一个县城——衢州市常山县房价的1/3。


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人,还是观念?好多专家给出了不少深层次的解读。说实话,我并不很懂,也并不全认可。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资源的诅咒”吧。


图片

牡丹江城市风景


再聊聊农业,东北国家商品粮基地。拥有全球四大黑土耕地之一,土壤肥沃,大多一年一熟,天然休耕。


中国耕地约20亿亩,其中水田4.5亿亩,黑龙江省水田6000万亩,这是中国人的饭碗。东北也是国际公认的水稻黄金生长区,昼夜温差大,大米食味值高。全国每9碗大米饭中,有1碗产自黑龙江。


国际上,人均收入3万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西兰等都是农业强国,大多是农产品输出国。



而反观国内,农业大省却有不少在经济上欠发达。


这几年我看到,广东省、浙江省的三产、二产很发达,但一产农业相对较弱,一亩三分地传统小自耕农模式,农机配套市场没有充分发展,存在部分耕地抛荒现象。


与浙江、广东相比,东北的农村耕地抛荒较少,农机设备配套程度较高。城郊村镇建设各种开发区,通过征地拆迁,农民享受了城市化红利。但绝大多数农村,无工可打,无买卖可做。要么种地,要么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当农民工,这可能就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


在现代农业方面,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具有天然优势。


沿海地区自然地貌多高山丘陵,山排田、梯田不利于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生产。而东北的大平原耕地整齐划一,土地规模化适合种植机械化,有利于实施现代大农业。



我觉得,东北要坚持在现代农业上死磕多下功夫。


首先要通过农民合作联社,把耕地按村、乡流转集聚起来。美国的农庄土地规模通常在1000—6000英亩,约6000—36000亩耕地之间。我们的耕地偏碎片化,缺少规模优势,就没难以形成竟争优势。


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已经成熟了,AI技术、无人农业、智慧农业等。土地流转后进行必要的土地整治、标准化农田建设,要能匹配机械化、信息化的使用。但有一条,农业技术提升后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城镇的二产三产要有吸纳就业的能力。


我再表达一遍我的观点,现代农业的命门是品牌,是销售;不是种地,也不是农业智慧化。


互联网技术下,直播带货正在风头。东北地区的普通话基础好,适合搞直播。通过新媒体融合营销,搞现代农业品牌,让黑土地上的金凤凰飞出山海关,飞到长三角、珠三角。


图片

黑土地的稻田



喜看稻菽千重浪。


车子掠过广袤的东北大地,也许是我的偏心,感觉东北的耕地比浙江、江苏和山东的更整齐肥沃一些,庄稼的长势也喜人。


我和春天,一起回来了。


傍晚时分,终于平安抵达牡丹江,出了高速口,被直接转运隔离,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从现在开始10天时间,240个小时,我将和自己独处。活了50岁,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我决定梳理一下自己,每天写隔离日记。而在此之前,这篇返乡日记算是一个开篇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公众号 复旦管院校友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