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璇:在公益法律服务中寻找生命的韧性

2022-06-24|复旦人物

陆璇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理事长


陆璇,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2012年创办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并担任理事长;2017年担任上海市法学会公益慈善法治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2018年注册成立复观律师事务所;2020年被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聘为社会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21年创立“益两”一站式公益百科平台。


0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陆璇出生于芜湖,一个南北文化交融、各族文化碰撞的鱼米之乡。在家乡文化的浸润、家庭教育的启蒙以及中学时代的教育下,陆璇的文化情怀与乡土情结都得到了深刻滋养,使他从小就对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历史抱有浓厚兴趣。


儿时,陆璇就酷爱阅读,这一自小形成的阅读习惯与他的工程师父亲有着紧密的联系。父亲虽躬耕于现实,但工作的忙碌对其走进书籍世界并没有丝毫阻碍,甚至在内心深处,还保有了一份理想主义。在父亲年轻时用过的旧帆布行李箱中,陆璇还曾瞥见放得工工整整的屠格涅夫小说。也正是在父亲不断推荐陆璇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并放任其自由阅读的影响下,以及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陆璇实现了对中国文化、伦理中精华部分的认同与热爱。


高中时期,陆璇就读于芜湖一中,这所源自乾隆年间中江书院的学堂,名家辈出,拥有着丰厚的人文传统。“人是社会的人。芜湖人的历史、复旦的历史,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哪怕高中毕业已多年过去,陆璇仍会在网上搜罗购买《芜湖一中校史》。每个人生阶段中,陆璇都会阅读大量相关的历史书籍,不仅以史为镜,更将自身与社会文化历史连结起来,增强自身生命的韧性。


陆璇在德国的森林里


复旦四年的求学时光,则更加滋养了陆璇的人文情怀。回忆起3108中外名家的各式讲座,陆璇的语调也开始变得慷慨激昂。在骆玉明老师的讲座上,他积极提过问题;在唐德刚先生《晚清七十年》的讲座中,他听得懂那些其他同学无法听懂的安徽方言;在大法学院时代,他得以修读国际政治系以及社会系学的课程。复旦人文社科的滋养以及学术氛围的浸润,使得陆璇在成长过程中,得以跳出灵魂的承载体重新审视自己、辩证地观察这个世界。


陆璇一直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是会读历史的人,自然而然有一点使命感。所以,也愿意事功,奉守儒家的精神。梁启超、梁漱溟都是我的偶像。”在这一点上,陆璇一直身体力行,努力地践行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陆璇直言,当下最符合他个人价值观与个人使命的工作便是聚焦在青年公益法律人才培养上的项目,另外一个益两公益百科项目也有类似的科普作用。为此,在2018年复恩启动了面向优秀法学生的“公益律芽发掘计划”,以期青年法学生能够通过对公益法的专业知识培训,更清晰地了解甚至投身到公益法律行业。目前,“公益律芽”主要通过网络众筹等自筹经费的方式来进行公益法律师的培养。每次培训皆为30个名额,一年则共计60个。


02

但且奋楫,无愧于心


毕业后两年,陆璇前往国际律师事务所孖士打律所行工作,彼时的他尚未有选择做全职公益的想法。2003年,他加入了由复旦热心公益的校友举办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热爱家园”,从此才开始踏入了公益活动。从2003年到2012年的时间里,他利用空余时间在“热爱家园”做志愿者,哪怕那时刚毕业在内资律所工作每个月除掉房租只剩下1000多块钱。一忙完律所的工作他就一头钻进“热爱家园”,或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家常事的困扰;或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的援助;或为各类公益项目的发展出谋划策。2012年陆璇创办了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并担任理事长。复恩作为一个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法律能力建设的支持型平台也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社会力量发起的非营利组织法研究社会智库。


其实创立之初,陆璇仍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参与复恩的运转,直到2016年,陆璇离开高薪律师事务所,才开始全职投入到公益工作中。陆璇在职期间,国际律师事务所孖士打律所行也给予了他在公益事业上很大的支持,包括资助过复恩一笔资金。


陆璇(前排左三)和同事们在办公室的合影


复恩编写过《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实务丛书》、《公益法研究丛书》等多本实务研究著作,但令陆璇最难忘的便是第一本书《中国社会组织法律实务指南》与最新的一本书《公益慈善法律教程》。组织发展早期,《中国社会组织法律实务指南》由20多位志愿者利用各自空余的时间编写而成。后来,复恩从志愿者组织转向专职化的专业公益组织,编写书籍时也便不再以志愿者为主。团队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比如最新的《公益慈善法律教程》便是陆璇与八位全职同事共同编写,凝聚了复恩整个团队的心血。由于这两年法律法规都会有新的变化与发展,在教程正式出版前,陆璇和他的团队十分负责地对教程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更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细致修改。


2020年,陆璇和他的同事协助准备了100页以上的民事证据,并委托市场调查公司做了相应混淆程度调查,帮助上海公益组织爱芬环保打赢了组织名称权的维权官司。这是第一次社会组织运用《反不当竞争法》获得的社会组织名称权维权胜诉的案例,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也恰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时,复恩在除夕夜后即开始为相关社会组织、捐赠人提供了逾50次的法律服务,一个月内累计服务时长就超过了240小时。同时,陆璇还组织撰写了13篇关于志愿者管理、协议监护、境外物资捐赠、复工复产劳动法等多个实务问题的普法文章。


陆璇投入公益事业的时长自成为“热爱家园”理事开始,便开始逐年量级化地增长。一直以来,他从不认为公益事业是他自己谋生的工作,相反,进行公益法律服务让他对生命韧性进行了重新认知,也让他从前内敛的性格开始变得外放起来。尽管现实波折重重,中西文化也曾在他的心中缠绕生长,可最后归根究底,他依然选择了把公益事业不断地做好做强。但且奋楫,无愧于本心。


03

百尺竿头,筑基修己


从小就喜欢历史的陆璇,家中全部都摆满了书籍。1997年,高三重压之下他仍然抽出时间阅读《国史大纲》,更不要提少年时代小本子上工工整整摘抄的帝王世系,阅读半文半白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后写满的一本笔记本了。作为曾经的国学论坛超级版主,当时论坛上的网友相继都早已出版了不少著作,而陆璇也在着手酝酿写下一本有关历史的书籍。畅想与未来十年后的自己的对话,陆璇不禁大笑,“我最想知道的是,你这本书写完了吗?”


2022年的春天,陆璇在上海封控中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在小红书上成为了一个读书博主,发表了89篇读书笔记,得到2万多的收藏与点赞。就在前段时间,一位猎头看了他的小红书,想让他能够去做某高校中国史辅导兼职。谈及自己最喜欢的身份时,陆璇第一反应便是在华东政法大学当兼职老师。他喜欢自己和同学们交流时的状态,在做教书育人的工作时,青年人带来的思维火花碰撞亦是两代人在进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互相对话。


陆璇(中)在慈善法主题沙龙活动上的照片


复旦求学期间,陆璇最受影响的一些课程除了法学本身的课程之外,便是国际政治与社会系的课程,不同专业的老师为他打开了新的知识之门,提供了看待事物更多不同的思路与视角。在复旦人文学科的浸润下,给学子们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种子,从而催生了不少复旦学生的公益活动,如强调法律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法律诊所课;而在复旦精神的推动下,毕业以后的复旦学子也创办出了更多的公益机构,也使得陆璇在后期从事公益工作之时,能够做到更多的触类旁通。


自2020年到2022年以来,陆璇通过上海复旦校友会认识了许多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优秀校友。他多次参与复旦大学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活动,在论坛和沙龙活动中分享公益法律实践的现状与未来。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使这些曾经鲜有交集的校友在毕业后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陆璇的创业并不止于2012年的复恩,在复恩起步发展三年多,新的创业计划就在陆璇负责的律所公益支持部开始酝酿。不到六年,复观律师事务所便正式注册成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陆璇也开始构思进行互联网加公益的创业。2022年,公益行业的一站式百科平台“益两”正式上线。简约的网页中只要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便会有相应的法律条目以及名词解释输出,极大方便了相关公益法律以及公益专业术语的查找。正是在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后,陆璇再次夯实基础并寻求新的突破。


陆璇(前排左一)和陆志安教授、法学院同学们的合影


无论是读史还是教书;与下一代的青年对话还是与公益上的同路人结识;无论是做公益法律服务还是进行创业的新启航,陆璇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充满期待地向前走着。幽深小径与康庄大道他都走过,对灵魂与内心的叩问他都思索过。幸运的是,陆璇在一遍遍寻找和增强自身生命韧性的同时,也不断地听到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并不断奋楫,遵从本心。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生  周思媛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