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级外文学院王艳琳:“年轻人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去沉淀”
BY 张子浩 王家娴 张姝妍
一、校友简介
王艳琳校友于1999-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日报社工作,2017年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日报社经济频道主编。
二、访谈正文
1.顺其自然,抓住机遇
刚进复旦读英语专业时,王老师怀揣着外交梦。毕业后她进入英文上海日报,从记者干起,采访很多外国人,也算是国际交流事业的一员。 她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一干就是十七年。对此,她表示一切其实没有什么契机和转折,都是顺其自然的。当时外文学院毕业生加入媒体行业的并不见少,适逢上海日报成立不久,作为英语报纸需要招揽有英文背景的年轻人才,王老师对记者这一职业也充满兴趣,看到了这个平台提供的广阔的前景,于是毫不犹豫地入了行,从此扎根媒体行业。关于在校生要如何找到职业方向,她觉得一方面是要综合考量自身各方面的条件,结合自己的志向兴趣、性格特点去选择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面对现实,明白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了我们。近些年社会环境的转型带来了更多新兴的就业方向,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选择更加多元和自由,勇于投身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并且不断试错确实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也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在刚开始接触行业的一两年中沉淀下去,也许就会发现手上工作的美丽之处和宽广的前景。一直跳槽对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静下心来积淀反思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2.发挥优势,勇于学习
在被问到作为外语人在媒体工作如何发挥优势或面对挑战时,王老师认为,十几年前英语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英语系出身的记者在外文报刊行业几乎独当一面,但是随着现在英语教育普及,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英文采访提问,那么外语系毕业生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受过的文化文学和思维逻辑方面的训练等,把这些落实到写稿中,即能用外语思维方式写出符合外国读者理解思路的表达。最初加入经济部,王老师对于经济方面的了解也很有限,所以她花了大半年时间大量搜集资料主动学习,去研究经济热点、发展趋势、企业对政策的反应等等,逐渐能够看懂宏观经济研报、企业财报等等。在任何工作领域,都会遇到自己所欠缺的行业知识,因此静心学习,不断积淀是很必要的。
对以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学弟学妹,王老师建议,不光要学好外语,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技能,比如拍视频、剪辑视频等等。随着时代发展,对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灵活的思维必不可少,要准确把握观众的心理和接受度,紧跟社会热点。现在所有的媒体都偏爱那些可以把各种话题做得深刻又有趣的人才,这当然和一个人的经历、性格、思想成熟度都有很大关系。对于媒体行业尤其是大众传媒而言,做一个有趣的人非常重要,要有独到的眼光,发掘独一无二的角度,获得足够的流量和点击率,这些也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学校的、书本的小世界,而是要打开视野进入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多去发掘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培养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
3.找到平衡,保持心态
王老师坦言,十几年工作中浮浮沉沉是避免不了的,很多时候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也许会让人陷入短暂的自我怀疑,但是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努力并不单单是为了外界的认可,也是为了自己的一颗初心,量变最终会产生质变,坚持到了成功的那一刻,就会迈上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视甚高,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走稳每一步,一天天一年年不断成熟不断进步就是一种成功。王老师自己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定义成功?曾经的同学有在各行各业出人头地的,有在投行的,有当了大学教授的,有去了国家部委的,还有去了国外发展的……但成功的定义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坚守在自己所爱的事业上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最后,王老师希望大家以后既要好好工作,也要好好生活。工作要拼要有激情热情,但是也要拼得聪明,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剩下的时间要留给自己和朋友,照顾好家人。她习惯于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不会过于忧虑遥远的未来,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工作,休闲时间自己看看书,疲劳的时候发呆放空,和自己内心进行对话,时刻保持好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她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维护各种关系,时刻需要在各种社会身份之间切换,这样生活才丰富多彩,对于周围的人我们发挥着不同的价值,成长到了一定阶段,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这是成长本身带给我们的幸福。
三、实践感想
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年轻人不必过多为遥不可及的未来而焦虑,而是要着眼于当下,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静下心来去积淀,遇到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坚定初心,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