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法学院徐吉平:且先耕耘,不问收获

2020-12-10|校友走访


法学院2001研徐吉平:且先耕耘,不问收获

By:2019级马院硕士生蒋英勃

  

徐吉平学长,法学院2001级研究生校友,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法学副教授、北京尚公(上海)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高级顾问、金融商事团队负责人。学长同时兼任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破产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员暨中立评估专家、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兼职仲裁员、上海市律师协会公司和商事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讲师团讲师、九江仲裁委仲裁员等社会职务,并于2003年以来在《复旦学报》《法学杂志》《当代财经》《社会科学研究》《法治论坛》《上海律师》等知名刊物上发表法学专业文章30余篇,可谓兼教学工作、律师从业、学术研究于一身,在不同的身份和职业转换中游刃有余。118日,学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此次访谈,并就求学经历、从业生涯和人生感想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唯学不止:敢以旧貌换新颜

徐学长的求学和从业生涯有着数次重要的转变,学长也在这多次的转变中加深学习,越变越强。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以后,学长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但是三年后,他毅然决定考研,再次转换身份,并于次年顺利成为了复旦大学法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谈到这段经历时,学长说,当初选择复旦不仅是因为距离家乡更近,也有慕名而来的意思。从专业性极强的中国政法大学来到复旦大学以后,学长特意选修了哲学、社会学等非法学课程。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实力强悍的授课老师给了学长大大的惊喜。当然,复旦大学名校光环所带来的压力也迫使学长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学长说,这种心理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之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复旦毕业以后,学长虽然再次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但并没有固守一个职业领域或研究方向,而是在做好教学科研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利用业余时间尝试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对于专业方向的转变,学长说,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代表你一生的发展方向。不管是做老师还是做律师,学校学的具体知识都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你在学校学习期间是否培养起了强大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只要具备了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与态度,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成功。

学长说,成功适应工作环境、从业方向乃至职业身份转变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的年龄会逐步增长,但是这种挑战旧我、重塑新我的精神却让学长的心态能够始终保持年轻。

  

二、工作多年:但以“精”、“诚”书长篇

在交谈过程中,学长数次提到好的工作态度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学长说,近二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用“精”、“诚”二字,书写高校教师和兼职律师职业的人生篇章。

“做任何职业都要有‘工匠精神’,业务上一定要专、精,否则很难脱颖而出。对于有志于长期从事律师职业的青年学子来说,尤其如此,千万不要把律师职业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谋生手段,要努力做一名专家型律师。”学长数次强调,做律师,业务精永远是基础,是根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营造所谓的“社会关系”上,否则将本末倒置,害人害己。学长说,有的情况下,确实辩护词、代理词随便写写也能赢得案件,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千万不能被这种现象反向激励。学长还说,做律师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案件不分大小,都一定要认真去做,做不到认真就不要去接,“只有认真负责的律师,才能赢得客户发自内心的尊重”。

  

三、价值实现:物质之外须放眼

“我们这个社会还是讲究奉献的,你做得越多,回报就越大。”学长说,无论你做哪一行,只要你确实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回报就一定会有。而且,相比于物质回报,精神回报可能更加弥足珍贵。

以做律师为例,如果你的辩护词或代理词将案情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切中要害,法官完全有可能会依照你的思路来写判决书,甚至在判决书中直接引用你的原文。这就是对律师代理工作的莫大肯定,也是律师执业过程中精神回报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而且,这绝不是单纯的物质回报所能替代的。学长说,这种情况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内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不同的职业群体既相互监督,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法治目标的实现,完成社会大众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殷切期待。

学长还举了自己办过的一个案件为例来说明问题。他说,一个涉及租客补偿的拆迁案件由于一审律师的工作不够严谨,导致一审法院判决当事人多支付出去了近百万元的费用。学长接手二审以后,经过非常艰辛的调查取证工作,并积极举证,最终说服二审法院改判,为当事人挽回了该部分额外损失。学长说,“当事人接到终审判决书后真的非常开心,发自内心地要感谢我。”学长坦言,这种因受到当事人的肯定而产生的幸福感,不是任何金钱回报所能够替代的。

  

四、寄语后进:欲成事业先沉淀

最后,面对作为研究生在读且有志于在毕业后加入律师队伍的走访人,学长语重心长地说,律师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产业,社会对优质法律服务的需求量极大。但是,当律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一个案子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拖延个两三年三五年才结案都是可能的。职业律师的成长也一样,不要指望在一两年内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从日常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急功近利的很多,有些人好高骛远、整天想着发大财,目标未得逞就频繁改换门庭甚至“中流辍桨”。这其实是很不对的,明显欠缺对于职业生涯的长远考虑。实际上,相对于物质报酬来说,好的带教老师、工作机会和平台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学长说,通常情况下,只要你的工作真的体现出了较高的个人价值,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升职和加薪问题,因为任何老板或平台都是要用人的,如果暂时给的薪水不够,可能是他认为你还需要更多的雕琢、更加的用工。

学长还说,对于年轻人而言,追求完美可能是个很不错的品质,千万不要“对付”工作,不要吝惜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要着眼于好习惯的养成。一旦养成了踏实认真、追求卓越的气质,不管对于将来的工作还是生活而言,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