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兴趣驱动成长,不断刷新自己
走访同学:李静、朱李芳
校友简介
李源,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原法学院),1995级社会学本科,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现为东亚前海证券首席风险官。
采访成稿
学长最初对社会的了解是通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本书,高考后选择社会学专业,源于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学长认为,从整个人类的视野来看,基础学科知识是人类知识必不可少的,阅读学科相关的经典性著作是有必要的,基础学科的纵深学习会使个人向内探索自己,充分施展才智,对外保持对他人、对社会的好奇,而且这一学科的车道更宽,视野更广,方向很多,将来想换也有更大的自由度。
复旦求学:积极实践,不为自己设限
在复旦社会学专业学了一些基础的知识,但是真正要理解并应用好,能够融会贯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可能还需要去体验、去经历。学长是1995级的优秀毕业生,在本科4年中除了专注学业,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复旦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经历。
一次目睹催眠的经历使学长大开眼界,开始意识到要放下成见,多去了解与钻研,接受新鲜事物。学长回忆到当初国政系、社会学系学生和法律系学生都在法学院一起上大课,某堂课上,时任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的孙时进老师演示了催眠。学长坐在大教室里面,记得很清楚孙老师把国政系和法律系的两位同学催眠了,他拿着两个凳子让同学睡在上面,其中那位同学已经是被催眠状态了,就直挺挺平躺在两个椅子上面,但是身下是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只有头和脚是放在两个凳子的边缘。学长说还挺神奇,看到老师亲自把两个人催眠,之后这两个被催眠的同学后来一点都不记得,学长以前从来不相信催眠,然而依托复旦这个平台发现了有无限的可能,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眼界,打破自己的一些成见。学长说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可能,很多东西是超过你自己的想象,只不过你可能没有遇见,你不亲身经验,或者说没有感受到,所以你不相信,但是其实确实是有这种东西,你不相信的不代表它不存在,所以说就要保持一个开放心态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
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让学长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学长曾在当时的法学院学生会担任学习委员,并在课余时间参加团学联担任学生干部。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时常参加社会实践。在做调研员时,需要一家一家的去敲门入户,但是可能会被拒绝,那被拒后坚持不懈地去敲门。面对不配合的居民时,需要耐心去讲解,花时间做完每份问卷,所以说,入户调查真的很磨练人的心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除了一些社会调研方法的初步运用和掌握,更多的还是一种为人处世心态和沟通技巧的学习。很多东西都不是书本上写的那样,社会很复杂,一切没有那么标准没有那么流程化,大学生的身份尤其是被贴上名校标签的大学生就很容易就觉得别人应该要把自己捧在手心里,其实现实不是这样,我们需要走出家庭和学校的象牙塔,走向社会,可能面对一些自己可能不太能接受的东西,可能你要去说服陌生人去让他接受你的采访等,走出学校,尝试与社会接轨。
综上,学长在回忆了复旦求学经历后,认为这些年的经历给他个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培养了一种谦虚、内敛的性格。复旦作为知名高校,学校里藏龙卧虎,大家都是全国各地来的天之骄子。这时,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就必须要怀有一点敬畏心,不要过度自信,因为身边比你优秀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到社会上以后,更加要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复旦学子还是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姿态,抱着更谦虚的心去学习。同时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和氛围中,要学会取长补短,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的完善提升自己。
职业选择:兴趣驱动,系统性建设自己
我们对学长从社会学专业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的职业经历很感兴趣,对于这一跨行选择,学长说始于尝试,源于兴趣。在复旦的时候,学长除了学习社会学,还同时辅修了企业管理的相关课程,社会学的核心课程中的社会统计学加上企业管理中的商业统计课的学习,使学长发现自己对于方法论及定量相关的东西产生了很强的学习兴趣。学长表示,虽然自己学的是文科,但是因为社会学在统计上面稍微简单一些,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方面比较多,那么如果要更拓宽戏路,就要更加深入学习统计学,把这个工具掌握得再更牢固一点。所以,学长后来选择到美国留学,申请继续读社会统计学,并且在芝加哥大学还专门学了数理统计。硕士毕业后,在摩根士丹利下面的一个子公司做的是业务一线,相当于用大数据的思路进行统计建模,后来又专门做市场分析,主要用统计的建模方法为市场客户做一些细分的研究。后来一直到加拿大皇家银行,做策略分析师和高级经理。2009年学长决定回国,想再突破一下自己。回国以后,学长的职业脉络是先到上海的一家银行,然后又到了券商,再到现在的东亚前海证券做首席风险官,职业经历十分丰富。
学长说到职业的跨行选择,还是得益于在复旦求学时打下的扎实基础,从校园然后到职场,因为对社会统计学产生了兴趣,选择国外深造。去美国留学也是需要考虑想要将来就业的问题,学长喜欢用一个方法去研究,对工具本身其实更加感兴趣,所以就选择了统计学,并坚信统计学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值得继续深入学习。
回想本科四年,学长说学习社会学、深入研究社会需要一定工作经验及社会阅历,这样可能会对这个学科经典著作的理解更到位一些,当然这四年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目前的职业和生活很有帮助的。现在从事金融行业,学长还会学国学,了解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的著作等等,也是感觉十分受益。学长说,他真正走上社会以后,更加体会到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如,他认为,国外的风险管理跟国内的风险管理不太一样,他们的风险管理其实是一切的业务的风险管理,但是国内它的风险管理就是纯粹的中台,意思是业务是一线,然后中台进行监控的,相当于就说是一个天然对立或者监督,是制衡这么一个概念,所以在工作当中怎么样跟前台部门进行有效沟通,需要大家都有一个同理心,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虽然大家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工作当中免不了有磕磕碰碰的。比如说客户要投资一个东西,你说这个东西风险大,但大家都先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再是专业支撑,但有时候可能要考虑到一些公司的整体发展策略,会有一些妥协,但是这块东西还是基于公司整体的风险可承受的这么一个角度来做这个事情。学长说,怎么样站在别人的角度、心存同理心的去理解对方的工作,怎么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让别人能够配合自己,沟通在其中起到了一个很大作用,沟通这个技能在自己社会学本科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一直在完善,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工作。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的规划方面,学长职业规划十分清晰,他表示,从职业的专业性上来说,目前自己首要工作是要给公司控好风险,完成本职工作,第二个就是把自己一些风控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做一个职业的风控专家。
学长走到现在这一步,好像这一切都是他的学校和专业带来的水到渠成,但其实学长看似在不同专业内变换跑道,事实上一直在尝试,在探索自己,用兴趣驱动自己,然后通过清晰的规划和持续的积累系统性建设自己,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朝着它持续努力。
关于内卷:刷新自己,不断带来改变
我们身边的同学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内卷,“内卷”似乎是一个经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说到行业内卷,金融业向来有内卷之王之称,学长也和我们聊了聊金融行业的内卷。
就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学长选择回国发展。中国有一个后进优势,很多东西都是方兴未艾,其实世界上整个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机会最大的应该还是在中国,所以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目前这个时代。如果对金融行业有了解的话,比如说新证券法颁布以后,其实IPO是改成注册制,科创板的注册制这块其实就是说给整个证券行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尤其是投行这一块业务的一个机会。同时目前中国政治是比较稳定的,放眼全球来看,从这次疫情的防控的效果来看,其实中国都是一个非常受到世界瞩目和称赞的这么一个国家,所以尤其是金融行业,今后不断地在放开阀门,海外的一些传统的巨头也慢慢进来加入竞争的行业,当然因为大家都想分这块蛋糕,但是对本土的金融机构来说,其实还是有一些先天优势的。所以从整体来说,就学长所从事的证券行业来说,其实好像没有感受太大的内卷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创新的这么一个态势在里面,岗位和机会是巨大的。
在国外80%的人从事的职业跟原来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学长鼓励社科专业的学生找寻自己所擅长和所热爱的。学校教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专业不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自己应该去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长说,自己学了社会学,学了统计学,从事金融后发现与金融更加有关系的是统计,但是国内金融引用统计方法,比如说一些大数据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第一个就是说它的数据量不够大,第二个它的数据管控,一些数据库的建设可能跟国外是没法比的,所以其实这一块有一些在国外可以行得通的一些金融风险管控的方式,在国内是没办法用的,但是在国内统计如果用于社会科学,完全可以尝试。社科学生想要从事金融,当然也要稍微学一点,比如说考一个什么证,像CPA、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或者法律的资格也可以,投行业务对于会计和法律这两个专业是非常欢迎的,如果是有掌握专业技能的都可以尝试。证券公司也有其他的一些部门,不一定是业务部门,比如说行政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和办公室,社科这块可能转型稍微困难一点,但社科的好处就是说它面比较广,其实现在投资就是心理学,以前学社会心理学,现在就觉得这块东西以后可以用到风险管理上面,所以当初在社会学系学的知识是很重要且实用的。
学长说当时还不知道以后会进入金融行业,现在觉得其实所有东西都是融会贯通的,其实理科文科也是可以打通的,给自己设限很没有必要,中国学生本身就有学习的优势,一切皆有可能。个人要多多思考,主动学习,而且不停的学。学长说到了微软CEO纳德拉的一本书《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他说点击刷新它能带来改变,刷新这个动作是很温和的,它刷新以后还是会保留原先一一部分内容,但是每一次刷新其实都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一次改良。所以每做一个动作,每进行一次实习或者是参加一个什么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来完善你自己,就像点击刷新键,每次都不是改变,而是改良,你变得越来越好,对社会越来越了解,对你自己更加了解,你适合什么东西找寻兴趣点,这个是最重要的。然后去反思去思考,这种思考也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
工作之外:把学习当成爱好和习惯的一部分
工作以后时间是碎片化的,繁忙是常态。可能这个就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可能必然的一个趋势,就是它的时间的碎片化,掌握好碎片化时间,只要有时间,像海绵吸水一样的去学习一点东西。如果某件事需要一个持续性的投入,怕被思维被打断,那就提高效率,尽量给自己留出大片的时间,珍惜校园时光,学校里还是有足够多的时间给你去探索自我,丰富内心世界。
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学长兴趣爱好还是挺多的,也在坚持一些习惯。平时参加各种研讨会,定期和同行聚一聚,与同行畅聊近期的市场情况,怎么样完善自己的工作等,并一直保持这样的学习方式。此外,学长还比较喜欢旅游、下围棋和听音乐。围棋会协助我们培养大局观。旅游可以增广见闻,放松心情,出去以后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实也就像做社会调研一样,和当地人聊一聊当地的新闻或特色,静下心去倾听当地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看法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会加深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投资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这里学长强调到,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会不会对自己今后是否有任何的帮助,有可能在某一刻他就会显现出他的力量。所以就是建议大家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尽量的走出去,跟社会去多接触,尤其是学生多看多学多做多想,找寻到自己的兴趣点,只有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才能做好,才会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得远,走的深,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最后,学长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目前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如果大家真的喜欢社会科学,还是大有可为的。当然如果想转行,也可以大胆尝试一下,要相信社会科学对我们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只要不断保有学习能力,一切皆有可能。同时,学长还建议大家要想走好自己的路,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内因,即自身努力学习,保持包容的心态,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二是外因,即如果你想进入某一条道路,就去寻找一些行业引路人,多学习多求教,在引路人的教导下尽量少走一些弯路,逐步靠近自己理想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