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新闻周凯:我与新闻的故事

2020-11-26|校友走访

周凯:我与新闻的故事

作者: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彦涵、陈贞李,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思嘉

周凯2003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2003-2017年在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工作,曾任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站长、中国(上海)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他的多篇新闻稿件获得各级新闻奖。

兴趣:“冥冥之中的一条线”

“我在中学的时候就特别爱看报纸。”提起自己和新闻的缘分,周凯师兄笑言。作为班长,他拿着班里邮箱的钥匙,每天都能第一个拿到当天的报纸。本科期间,周凯师兄修读了国际贸易专业,但对新闻的兴趣并未磨灭。2000年,他来到复旦大学,在新闻学院攻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初来复旦,周凯师兄印象最深的就是校园里两排长长的报廊,上面有各种海报、广告。“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上网只能去图书馆的机房,看报纸的人特别多,每天中午,那里就是校园信息的集散地。”提起青年时代,周凯师兄很兴奋,“那时候最火的报纸就是《参考消息》和《体坛周报》,男生看的特别多,毕竟我们当时最关注的就是时政和体育,一晃都20年了。”

从研一的下学期开始,周凯师兄的导师就让他去电大和成教代课。因为本科并非新闻专业,代课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导师给了他外文原版的广告学和市场营销学教程,周凯师兄就和中文版教材对照起来,每天自学。

“我当时也就二十二三岁,只和大一大二的学生差三四岁,如果自己心里没底的话,讲起来是很难的,这就让我快速地了解了这个领域。”从研一下学期到研三上学期,他在讲台上站了将近两年,还曾经前往南昌、宁波等地上课。

“我从小成绩不错,就是按照所谓好学生的路径成长,实际上缺乏自我认知,代课推动了我自主学习,也提高了我人际交往的能力。我当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跟陌生人打交道,但沟通技巧对于媒体记者而言是最基本的能力。”

读研期间,周凯师兄参与筹办了第一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他和同学一起,联系老师、寻找场地,还设计和制作了宣传手册。这一年会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是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完全由学生自己倡议筹办并唱主角的学术会议,也是各地新闻传播类院校研究生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活动之一。

回忆自己的学生年代,周凯师兄坦言,“我其实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划,但是冥冥之中又有一条线,新闻工作与我的兴趣是有关联的。”

缘起:无心插柳柳成荫

谈及2003年,无数前辈记者们均认为,那依旧是报纸的黄金年代。

那一年毕业的周凯师兄,在人生的无数个分岔路口之前,“无意”走向了《中国青年报》。

“那会儿导师希望我能够读博。”周凯师兄说。

事实上,从走上讲台帮导师代课之时,他就知道,老师是愿意他继续深造,走留校任教这条路的。

在校招期间,他早早的拿到了《上海壹周》、中国新闻社、《人才市场报》等媒体的offer,而最终使他进入《中国青年报》的,却是一个偶然得知的信息。

“那会儿是导师告诉我,中青报来招人了,就今天下午,你要不要去一下。”周凯师兄说,“结果去面试了一下就被录取了。”

彼时的《中国青年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色报道”(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系列报道)之后,一直被视为行业的标杆,与周凯竞争的不乏复旦新闻学院的其他青年才俊。

“结果就是这么机缘巧合。”

专注:十四年的新闻坚守

2003年到2017年,在这十四年期间,作为《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驻站记者的周凯师兄,一直坚守在新闻岗位之上。

“驻站记者不是条线记者,全上海的新闻都要跑。”周凯师兄说,有时候需要从一些地方新闻中去寻找更多可以挖掘的新闻线索。

谈及我们这次相约面谈的地点——上岛咖啡,周凯师兄笑到:“我对这块儿特熟,以前跑新闻那会儿,经常在这儿约人采访或者下午就在这儿写稿子。”

在这十四年的坚守里,周凯师兄写作的多篇新闻报道获得行业内的赞誉。

深耕单一事件,即使遇到强权威胁也不退缩,陆续发表了《一个人的战斗》、《当患者遭遇假冒人血白蛋白》等揭露假药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阔野全局发展,在教育、科技、民生等多个领域涉足,发表稿件《核心期刊不给研究生署名,中青报:匿名评审制度或可解决问题》、《掌握国产大飞机核心机密的青年军》、《交通体系不完备大学城日渐“孤岛化”》。

转折:全能化时代的阵痛

离开报业,是我们在走访之初始料未及的一个话题。然而每一段经历都值得去思考,周凯师兄也坦诚告诉了我们一些事实。

“在2017年之前我是一直以为自己会在报社退休的。”周凯师兄说,然而传媒转型所带来的阵痛,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们从20032004年就在谈传媒改革,但是依旧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转变是一个被动的、跟着市场走的姿态。”2017年,全能化记者这个概念在业界被频频提及,要求媒体记者向全能化发展,这种硬性转变让传统的文字记者感到阵痛。

“我们有一个离职同事群,近几年发现的现象是,从媒体离开的年轻人增多了。”当问及年轻人脱离媒体之后都去了哪儿,师兄告诉我们,大多去了公关、市场等岗位。

“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自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来,仿佛是宿命的牵引,这二者一直被视为竞争的两方,谈及媒体转型之时,周凯师兄还是认为重心应该在内容之上,追逐一种“能给人带来增值的内容”。

“我们需要去思考我们有什么竞争力,比如说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三色报道’依旧是范本?”周凯师兄将价值倾向于“有效信息的提供”,能够给人带来“认知能力”之上的增值。“自媒体提供快速传播的信息,专业媒体应该思考的是,这个信息的增值在何处?”

“我们现在不缺内容,缺的是优质的内容。”

新机:扎根教育跨越鸿沟

“就像你们看过那篇报道,成都七中的网络直播课。”谈及现在的事业之时,周凯师兄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给我们做了解释。如今在教育行业,这种慕课形式的远程教育课堂其实非常多,周凯师兄目前从事的工作,就是利用其在教育领域积攒多年的资源,致力于打造一块能够实时互动的屏幕,以祈改变更多孩子的人生。

谈及离开媒体的原因,周凯师兄说最重要的就是失去了好奇心,由于在同一领域待得太久,工作的重复性较高,自身没有得到增值。

正如同周凯师兄所说的“好的内容是这个信息要给你带来增值。”

周凯师兄现在做的就是一种能够“帮助他人增值”的工作,他希望通过技术去填补那道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沟壑,让不发达地区的孩子同样拥有好的学习资源,从中获得新的职业成就感,奉献出社会价值。

期许:实务与理论结合

当被问到,在众人皆媒的今天,新闻院校的学生该如何提升能力与竞争力时,周凯师兄结合从业经验,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在校期间,我觉得大家可以多听一些课,一些讲座,学好理论知识,把新闻学实务与传播学理论结合起来。”师兄谈到,“媒介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平台也在不断地演变,但许多基本的理论没有变,新闻的基本原则也没有变,当你看到一个声泪俱下的采访对象时,你很想为他发声,可对立面、第三方的观点也不能忽略。”

“此外,认知能力也很重要,这包括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师兄告诉我们,“对于新闻系的学生来说,基本的认知、逻辑能力是很重要的,在信息繁杂的今天,需要新闻工作者去辨别谣言,挖掘真相。所以,我建议你们可以读一些逻辑学、社会学、统计学方面的书,提升逻辑判断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在学习中,也要不断地认识自己,静下来思考你愿意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别被社会的车轮带着跑。我希望你们可以保持对社会的好奇心,去探索、去挖掘新的东西,在喜欢的领域里有所收获。”

最后,周凯师兄勉励大家,“现在貌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但大多留下的都是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而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终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