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解放日报主任编辑田瑾:做个不一样的新闻人
【校友简介】田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4级研究生,现任《解放日报》主任编辑,曾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为成长于传统媒体“黄金时期”的新闻人,新闻业巨变中她依然坚守新闻理想,履行职业使命,用亲身经历给复旦学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新闻理想:萌芽与实现
“代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闻理想”。新闻理想仿佛烙印一般刻在了新闻人的骨血之中,陪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风雨无阻的采访行程,深夜灯下键盘上敲出的每一个文字以及枯燥无味不断重复的校对编辑。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浪,许多人的新闻理想被拦腰截断,选择了出走,而更少的人坚定地留了下来。
新闻专业:梦想开始的地方
田瑾老师本科就读于人大新闻系,后继续于复旦新闻深造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有一次她采访央视青少年频道主持人张泽群,有一个学长看到采访稿后专门对她说,“相信你以后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记者!”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她至今。
怀着对新闻这样的热爱,她先后进入到了央视《晚间新闻》、《解放日报》等媒体进行实习工作。骨感的现实并没有把她变成“前浪”,所谓的初心虽然有些调整但是从未被放弃。
初心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又很具体。机会好一些的时候,就抓紧时间施展自己的一番抱负,没什么机会的话,那就准备好,新闻人讲究要无愧于心。“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点韧性”,还是要坚守初心。
虽然现在有很多声音认为,新闻专业的业界和学界过于脱轨。但是她认为,学校积累的是基本素养,在复旦和人大的学习,帮助她形成了更好的新闻敏感和观察力。
日夜伏案:光鲜背后的无闻与积累
相比于镜头前的记者和主持人以及光鲜亮丽的作品,田瑾老师的日常工作更多是改稿、写标题,默默地熬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随时做好“为他人做嫁衣”的准备。
工作职责要求她呈现出漂亮出挑的标题和流畅优美的行文,而其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不眠。作为编辑,她常常需要先等到稿子出来再进行加工美化。田瑾老师回忆,最晚的一次是晚上七、八点上班,早晨八点多才下班。“我都遇到了上早班的同事。”
虽然有时候改好的作品记者会拿去评“中国新闻奖”,田瑾老师也没有太多遗憾,“没办法,工作就是这样,我们可以评奖的是版面。”毕竟,在新媒体时代,想要写作、表达有很多种途径,田瑾老师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发声的机会。只要保持初心,不断的积累,在工作中所收获的知识、经验一定会回馈给理想。
(田瑾老师在报上发表的一首诗)
理想与现实碰撞:做好准备的新闻人
我们常说,新闻要做好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田瑾老师认为,“新闻系就要有新闻系的锐气”,要做到正面宣传,同时也要发现问题。在复旦读书期间,她就曾写报道质疑过教授餐厅的建设。
但是现实总是和理想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它不允许你随时随地发挥自己的“技艺”和抱负。对于此,田瑾老师一直强调“准备”。首先自己准备好“武艺”,等到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登台表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所以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坚守住当初的新闻理想,恰如著名广告学家李奥纳多所说“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满手污泥。”现实不会亏待每一个为梦想付出的人。
二、职业坚守:改革浪潮中的新闻人
2014年,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前就已开始的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进程更加如火如荼。也是这一年,解放日报入场“媒体融合”,推出了新闻客户端“上观APP”。变化之中,一批成长于传统媒体黄金时期的职业新闻人开始在坚守和转型之间徘徊,田瑾老师也曾经是其中之一。
改革中的坚守:想做个不一样的新闻人
在新闻业改革浪潮席卷下,一部分新闻人选择离开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这种情况趋势下,传统媒体已“死”的声音越来越大,传统媒体人被推到了“离开”还是“坚守”的十字路口上。当被问道是否有考虑过转型新媒体的时候,田瑾老师缓缓地说道,“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一样呢?”。
拒绝“随波逐流”的田瑾老师有着作为新闻人的坚持。作为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她,毕业之后一直任职于传统媒体,今后也将继续坚守在传统媒体,做一个不一样的新闻人。在她看来,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报纸等传统媒体,它们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一种载体、一种呈现形式而已。“关键还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而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可以多样的”。
这对于和我们一样尚在学校学习的“准新闻人”来讲颇具启发,我们经常思考如何“拥抱”互联网,提升新媒体技能,却忽略了能够写出好的内容才是新闻人的本职工作。
坚守下的突破与创新:重视版面设计
作为一名传统媒体的“内部人员”,田瑾老师认为,面对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并没有坐以待毙。解放日报现在有三个部门负责报纸生产,一是夜班编辑部,也就是要闻编辑部;二是中班编辑部,也叫新闻编辑部;还有一个是专副刊编辑部。她所在的编辑部和其他编辑部的同事们一直都在对报纸版面设计、编排进行调整。
“现在的报纸相比以前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以前的作品是新闻性为主的,而现在紧扣新闻性以外,围绕新闻主题进行了很多版面的设计。”作为主流媒体的解放日报开始注重从视觉上吸引读者,其关于“新中国成立 70周年”的版面在全国党报中首创竖通版版式,不久前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比起对传统媒体发展的所谓“焦虑”,田瑾老师更重视做好自己本职的编辑工作,在本职范围内进行创新。这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传统的突破。
时间:检验新闻的好“筛子”
采访中,田瑾老师娓娓道来了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
2012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田老师和同事意识到新华社一篇通稿中‘再出发’的重要含义,就在头版进行了报道。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版面的设计似乎并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的报纸编辑,田瑾老师有不一样的看法,“报纸版面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好看’上,更体现在对内容的合理凸显和表现”。这个版面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对于一名新闻人来讲,回顾自己的新闻作品,做“纵向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时间是检验新闻最好的筛子,是衡量报道政治性、新闻性把握是否准确的一把“标尺”。
《解放日报》2012年2月21日头版
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
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姐,田瑾老师也对学弟、学妹们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做了解答。在被问到是否觉得学校所学可能会与业界有所脱节时,田瑾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我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起初可能会发现学校学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好用,但是等你工作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你对工作的理解和学习是会比较快的。“学校它会给你一种新闻的感觉,童兵老师和李良荣老师都是我觉得很敬佩的老师,当时上他们的课也是获益匪浅的。”田瑾老师说到,“你不要觉得这些东西好像马上就能用,它就是一种素养,它会沉淀在那里,等到你工作以后会帮助你快速上手。”
那么怎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呢?田瑾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想要和大家分享。就拿新闻工作来举例,学生多多少少对于如何选题、如何发现选题有所疑惑。“一个好的选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原来我们新闻系是自己有一个新闻周报的,我们通过写板报、看报纸来获取信息,现在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公众号和报纸等来发现线索。”另外,田瑾老师还建议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培养和信息获取,比如如果你喜欢电影或者戏剧,那就多关注相关方面的杂志或账号,在这一领域进行深耕。
做新闻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拼抢”。“新闻人就是要胆子大,要能够拼起来、豁得出去、冲得出去。”田老师说。她回忆以前的经历,在做一个关于大企业落户上海的电视专题片时,当时有几家大企业有这个动向,但是因为还在初期阶段,他们并不是很想向外推介。为了做这个专题她只能软磨硬泡,采访不到就不走人,就这样跟了两天,被采访者终于松了口。
在谈到对于即将从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或者祝福时,田瑾老师说:“虽然现在新媒体很发达、很吸引人,但我还是觉得你们进入传统媒体锻炼一下也挺好的。” 她认为,传统媒体会给从业人员一个很成熟的、正规的训练,这个可能是你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传统媒体发展这么多年,它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和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它会让你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让你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训练。
田瑾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诚恳、好学、专业素养等品质,最好成为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家。胸怀广阔、勤于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保持新闻人的风骨和锐气。
【后记】21年前,《南方周末》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写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在此后的岁月里,媒体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站在岸头闯开全新的世界,也有人选择驻守最后一片原野。我们赞颂每一个为理想坚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