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新闻学院吴崇杰|不断学习,让读者来审视自己
20级新闻学院刘一鸣张楠
“每年我都会回到复旦,我其实没有离开复旦,虽然已经毕业了这么多年,也一直还是复旦的学生,还是复旦新闻学院学生。”
相辉堂是吴崇杰最怀念的地方,他说相辉堂是复旦精神和复旦校园文化的沉淀,上学时每次散步到这里都会绕着相辉堂走几圈,立时会感到无比的释然。所以,每当他重回复旦时,他都会在相辉堂前的草坪上闭目“思想”片刻,回放一段当初校园的浪漫和课堂讨论中争得面红耳赤的有趣镜头。
缘结复旦
对相辉堂的留恋只是复旦文化底蕴对他长久影响的缩影,早在入学前,他已对“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心向往之。正式踏入复旦校园前,他已是一位在军队中工作十余年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他对掩藏于传播现象下的新闻学、传播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选择了深造。军旅生活造就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使他终于得偿所愿,圆了复旦梦,并在这片文思涌动之地收获了诸多良师益友。回忆起到复旦报到的第一天,以复旦人的身份进入校园,当时的兴奋、激动与自豪感仍深深烙在记忆里。
问及为何选择报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吴崇杰的回答与多数新闻学子一样——出于对心目中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最高学府的向往,渴望在这里求知求学,通过这神圣殿堂的培养与熏陶,在学术道路上有所进步,未来更上一层楼。
一代代新闻人在这里学习、交流与成长,推动着新闻行业与学术界的发展。吴崇杰校友作为其中的一名普通学子,始终不忘为复旦新闻馆添彩。他是2001级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是舟山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同时也是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舟山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被国内多所高校聘为研究生业界导师。曾任《人民海军》报驻东海记者站记者8年,发表新闻作品500余篇(幅),多篇作品获全国、全军及省级以上新闻奖,因新闻工作成绩突出,三次荣立三等功。
复旦影响一生
吴崇杰说:“我在复旦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了我的一生。复旦这棵‘大树’之所以长得那么茂盛,图书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图书馆里每天挤满了在这里求知、思考的同学,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一直影响他到现在。与此同时,他也主动培养自身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他说:“听起来感觉好像说大话一样,但是毕业以后就会逐渐感觉到,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融入自己血液里面的。”
吴崇杰校友师从李良荣教授,李老师学术上要求严谨,他也因此受益匪浅。与复旦师生的深情厚谊以及在这里度过的美好年华使得复旦校园始终吸引着他,每年他都会至少回学院一次,“会会留校的老同学,拜见拜见当年的任课老师,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学界和业界的最新动态。经常还会去听听课,参加学院论坛,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有时就坐在你们身后旁听,你们可能没注意,下课我就走了。”
学术和工作齐头并进
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奉命返回部队,并赴海军舰艇作战部队担任军事指挥领导岗位。2007年,他前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原南京政治学院)做博士后,从事军事人才学研究,期中一项课题被列为全军重点课题,研究论文获全军一等奖。博士后出站后,他被学校聘为兼职教授,期间又有多篇军事理论研究文章获得全军论文奖。
2012年,吴崇杰从海军部队转业到了舟山报业传媒集团任副总编辑。他说,媒体人不仅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如果不学习,思维就会停止,创新意识就会停止。他现在虽然已是媒体集团的班子领导,但仍然坚持笔耕不断,不时仍能看到他采写的新闻报道、内参及撰写的评论和理论学术文章。众所周知,写学术文章比写一篇报道要难得多,但是写一篇学术文章可以逼着自己去学习,因为学术文章写出来以后,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会让所有的读者来审视你,会有很辛辣的目光来关注你。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学习研究,真正把自己的思想写到文章里,自己才会进步,同时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影响周围的人、影响同行、影响院校,引发大家对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集思广益地开展探讨和研究。
媒体融合的痛点
他既是媒体融合的探索者,直接参与者,也是直接推动者。他带领集团的新媒体采编和技术团队,从最早的手机报起点开始,历经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发展全过程,每一阶段的失败与挫折,让他尝尽酸甜苦辣。如今集团新媒体已与新华社、人民日报、浙报集团、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移动平台合作舟山频道;与中国电信合作研发了国内首家“海洋传媒云”移动新媒体,并任总编辑,该项目获中国报业协会“最佳新媒体”奖;组建并成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新媒体融创联盟,加盟新区有影响力账号近200个,并担纲联盟首任理事长。集团新媒体已在舆论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正努力成为当地舆论场上的“压舱石、黏合剂和风向标”。他还担任舟山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并以此积极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浙江自贸区的电影、电视和短视频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视频的融合发展,为集团新媒体的视频化拓展方向进行深度探索。11月7日,由舟山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选送的微电影《此情此警》,获得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一等奖)。
他与众多学者、老师一同探讨理解媒体融合这一概念与落实情况。他认为,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媒体深度融合在技术层面上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在于,一,人才缺失,目前,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地方的新媒体、自媒体、网络直播兴起后,很多从业者,特别是年轻人,比较看重收入,这也正是传统媒体的短板。二,机制问题。官方媒体机制普遍性的实行事业、企业并存,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用工性质也大多是聘用制和事业编制混搭的特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同工同酬与具体操作层面的实际运作,做不到完全吻合,不同的待遇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去留愿意,导致大家对其中公平性的用工政策诟病不断。三,资金问题,没钱啥事也办不成!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地市级媒体而言,其自身的经营性资产微乎其微,有的甚至为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媒体转型、融合过程中,资金是避不开的问题。缺少资金这一痛点,促使吴校友不断地向各级新闻主管部门及相关的政府机构呼吁,当务之急是提升媒体的造血功能,即投放或转性国有空置固定资产来激活媒体的经营性资产,使之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媒体。
学习及职业生涯参考
吴崇杰对学弟学妹提出了以下三点参考:一是要向学校里的老师求学问,在校期间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复旦新闻学院老师都是学界或业界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知识水平、学术涵养、思维方式、理论造诣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是了解复旦优秀前辈的成长路径。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从复旦走出来的精英,他们的成功路径是无法复制的,但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励志。因为他们也曾经过很多的坎坷和磨难,我们可以在其中寻找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也可以为自己未来人生的进步树立信心。
三是要时刻警示自己,即树立目标的时候要切合实际,新闻工作者做内容、做研究也是一样,做题目要切合实际,千万不要好高骛远,要立足现实、面向社会,无论侧重应用,还是钻研理论,都应先脚踏实地,再登高望远。做新闻不能光学新闻,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还要向自然科学拓宽视野,吸吮母校资源,厚实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
吴崇杰在舟山报业集团领导分工中还兼管人力资源,他经常担任招聘监考官,因此他能更直观的看到当前毕业生的某些带普遍性不足。他说如今刚毕业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短板,就是实践经历较少。他建议同学们在学校里多参加比赛和公益活动,多利用寒暑假机会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单位进行多岗位实习锻炼。媒体人更是要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社交能力也是记者的必备能力之一。
新闻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的,吴校友表示很欢迎学弟学妹们以及其他高校的同学们赴舟山报业传媒集团实习锻炼。实战最能砥砺人成长,也最能让人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是新闻工作者乃至所有人的终身使命,正如范长江老先生所言,“时于一个记者,凡是需要的都应该不断地学,学那些自己在报道中感到特别缺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