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级公共卫生学院周元陵:保持初心,无愧无憾

2020-12-09|校友走访

周元陵:保持初心,无愧无憾

走访同学:孙悦

校友简介


周元陵,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7月工作,毕业后一直从事职业病防治和毒理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毒理学。

2002年赴瑞典UMEA大学环境医学系访学6个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曾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总工会绿十字“石化奖”三等奖等科技奖励。现任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职业病科主任,核化救治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职业病与环境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实用内科学》编委、上海市职业病诊断与鉴定专家、上海市职业性健康检查质控专家等。


忆往昔岁月

1981年师兄参加高考,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录取,后来称为上海医科大学,再之后与复旦大学合并,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出生于医生世家,父亲是医生,从小受家里环境熏陶,加上对医学感兴趣,以及医学事业的成就感和对社会的贡献,便选择了医学院。专业选择上,更为准确地说是公共卫生选择了师兄,当时是医学系、公共卫生、药学系和医学工程三个大专业,公共卫生学院选择了师兄。毕业后被分配到金山医院主要从事职业卫生方面的工作,金山区地处上海市化工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疾病的防治以及化学毒物的研究显得比较重要,也有完备的研究室,之后和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现在师兄也负责职业病科与上海石化联合共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站项目,他们的工作与企业安全生产、职工健康是密不可分,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


保持初心,感激上医

师兄始终谨记上医人求实、严谨、团结、向上的学风文化,上医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医学院,给予师兄的不仅是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业余活动,包括讲座、音乐影视和体育活动,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复旦给予师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都是很好的影响,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学习,听说读写均有所训练,对之后出国交流有很大帮助。因为师兄外向,运动细胞较好,担任班级五年的体育委员,这一经历给师兄提供了历练和挑战自我的机会。担任体育委员期间,增加了与同学的交流,加强团体凝聚力,最为重要的是学会协调、懂得与他人相处之道,为职场的行政工作打下基础。复旦带来的六年之变最闪亮的点是专业的自信,虽然高中的文化成绩很好,但是大学六年的多方面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复旦提供的平台锻炼机会、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让师兄踏上工作的第一天就很自信,一直坚守着复旦文化-踏实向上、团队协作。


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公共卫生和预防事业需要静下心来做,从整个社会意义来说,这项工作很重要,虽然从整个医学范畴来看,它的经济效应不如临床领域,但是它的社会意义、长远价值和人文价值深远。职业卫生领域的人才培养会耗费超过10年,历时之久才能够培养出独立工作的人才,这份事业总要有人做。随着国家对职业卫生和环境的重视,职业医学和职业病,这些学科都有发展,但是归根到底职业卫生本身的发展需要依靠我们同行,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才会有更高的平台,创造更便捷的条件。我们看到职业卫生工作的意义,但也要有思想准备,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要付出很多努力、耗费很多精力。

师兄的整个职业生涯比较顺利,1997年担任了行政职务之后,协调行政和业务之间的关系,平衡业务、行政工作和家庭这三者需要花费精力。当时师兄也有过郁闷,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效率也不高的行政工作,倒不如做做实验和动物模型、写毒理学文章,或者继续深造,但现在回看对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科发展都有帮助。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过程和成绩都不一样,功过是非由他人评判,自己无憾就可以了。


上医人对后辈的寄语

师兄希望看到上医与复旦合并后的发展,看到复旦医学院和卫生从业人员的潜力。今年疫情和2003年的SARS,我们需要吸取经验、未雨绸缪,环境的改变造成微生物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造成疾病的改变。从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来看,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调整,应该从公共卫生大类下分支出三级学科,从事卫生政策制定和宏观的疾病防控项目,不仅是卫生医学问题,更是将管理学知识和手段运用到卫生事业,提高整个卫生事业管理的效率。


实践感悟

保持初心,珍惜前行,感谢复旦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抓住学校给予的平台不断学习、锻炼自己、挑战自己,向更优秀的自己进发。我们要耐住寂寞、踏实求学,具备一位公卫人的基本素养,为我国预防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生涯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好每件事,做到让自己无悔无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