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级中文系博士朱志荣:不间断地追逐志向

2023-09-06|校友走访



96级中文系博士朱志荣:不间断地追逐志向

文章来源:2023年暑假复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2级数学系本科生史锦扬

 

朱志荣: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先后出版《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专著10余部,并主编“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和“中华美学精神“丛书等,其中《中国艺术哲学》被译成德语、韩国语、英语、俄语和法语出版。 


一、学术的起步与坚持 

作为当时的中文系学生,朱志荣教授提到他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学文学理论的时候开始接触美学这个领域。硕士期间主攻中国古代美学的他在复旦读博时,跟随蒋孔阳先生学习德国古典美学,博士论文写的是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这使他成为国内最早独立地把康德美学作为一本专著来做的人。朱志荣教授提到,通过对康德美学的研究,西方美学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对她的理论思维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朱志荣教授看来,中国古代美学和康德美学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学习,对他的中国美学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参证作用,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朱志荣教授说,在美学这个领域坚持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他而言是一种坚定的目标。朱志荣教授近年来正在研究审美意象,他认为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无论是独立地出版个人的中国美学史专著,还是将关于中国美学研究的成果与国内外的学术界进行交流,他在丰富、深入研究的同时,将学术成果与美学的同行们完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于国外的访问与学术会议,朱志荣教授认为和国际美学界的同行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感受他们的学术方法和方向,是过去和今后需要始终从事的一项工作。我们的学术成果只有和国际交流,让他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才能让中国美学真正成为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的组成部分。

从2007 年春季开始,朱志荣教授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在中文系讲授美学、文论和中西文论,也兼任学报主编。在他看来,让更好的更优秀的稿子在刊物上发表,让一些优秀的论文工作在学术界产生影响,这也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二、在学术与研究的道路上渐行探索 

关于学习的过程,朱志荣教授讲到,当时蒋先生所要求读的书籍,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小逻辑》,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等,为后来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关注美学界新的动态,以及经常与导师交流自己的体会,都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同时,蒋先生非常关注论文的写作,上下届的同学们论文写作的时候要集中到一起来讨论修改,在这个过程去深化思想,提炼问题,在论证方面收获有益的建议和意见,这些使他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朱志荣教授觉得在年轻的时候,读书、研究、与别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要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勉励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做一个学者,若要达到很高的成就,需要有战略的眼光,还要有非常辛苦的付出。关注当下的研究,和研究者们交流。了解知识的时候要有广度,但更要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三、选择自己热爱的方向 

关于不同的人生选择,朱志荣教授觉得各个专业、各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同学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成就。而朱志荣教授当时很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目标。他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决定研究美学,作为一个终身的事业,从此坚持了 40 多年无怨无悔。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把学术、把美学研究当做一种爱好,让职业和事业完全统一的时候,做事的效率就会更高。而让自己的学术成果具有价值,为更多后来的学者们所接受和研究,则可以作为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而最重要的则在于,确定自己所做的贡献对人类是具有价值的。

朱志荣教授说,无论何做什么事,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人,一定要早立志,有长远的准备,去跟老师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之谈,并且获得一种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励自己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