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自由的大学,做最自律的人”
——林新建校友访谈录
访谈人:王婕妤 谭金欣 朱亭锦
2020年10月26日
一、前言
什么是复旦精神?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处于不同阶段的复旦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思考过、践行过,有人认为那是一种家国的情怀,有人认为那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有人认为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每一个复旦人的奋斗史诗,都是对复旦精神的最生动注解;每一段复旦精神的注解,都是值得探寻和珍藏的回忆。
有人来过复旦,留下记忆与精彩;有人来到复旦,带着期待与希望。得益于“卿云故事”活动,作为新生的访谈组成员有幸能与复旦的优秀校友进行交流。2020年10月25日,我们与林新建学长在线上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畅忆往昔点滴,反思当下生活,话题语及复旦经历、工作就业、人生规划等各类主题,言者尽兴,听者动心,因而摘录要紧处成此访谈简录,是为记。
二、访谈简录
林新建,男,1982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武警班)。2004年毕业以后曾在武警部队任职,2012年转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公仆,目前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街道办事处担任公职人员。
追求自由,追随本心
“我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所以在高考那年,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武警班,进入了复旦哲学系”,二十年前,出于对军旅生活的向往,林新建学长成为了复旦武警班的第二届本科生。回忆起在复旦的四年求学生涯,学长说自己最先想起的不是具体的人和事,而是复旦自由的氛围,“自由而无用”的的确确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正如校歌里所唱到的,复旦的生活充满选择性与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任意社团、选择任何课程,而不会受院系专业的限制,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课外活动、课程选择的各种信息,包容而开放的氛围让他从本科起就形成了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遵从本心选择自己人生的意识,对自由的追求早已深嵌肌理、摄入心神。当然,说起当初最喜欢的老师与课程,他马上想起了哲学王子王德峰老师,并表示在哲学系求学的四年教会了他时刻保持思考,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高度自律,忠诚担当
而对于武警班,他更是有着特殊而浓烈的情感,每每回忆起当初十分严格的训练生活,他都觉得十分怀念,“我们班的39个人来自全国各地,大家既是同学也是战友,每天一起出早操,周末别人都在休息玩耍,我们还要进行训练,在这种高度自律的环境下,我们的个人意志也是得到了很大的磨练与提升的。”作为一名武警班的学生,学长表示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还有训练任务在身,这种双重身份对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了一份荣誉需要守护,多了一份使命需要完成,他也更加严于律己,立志成为一名思想坚定、军政兼备的高素质优秀武警班学生,以实际行动为强国强军梦奉献青春力量。
学长还谈到了自己当时所面临的一种矛盾的心态,身为武警班学生的他可以说是在全国最自由的大学里要做着最自律的人,如何在自由与自律之间寻找平衡一直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不役于外物、不执于结果”,他不断在践行这种理念,喜欢什么就去勇敢尝试、勇敢试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当下,学长在街道进行政务工作,基层的工作内容又多又杂,但学长表示自己可以从容应对,这与自己之前历练得多、尝试得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也从复旦出来以后学长的生活常态。曾经的同学有些仍然在部队里任职,也有不少人像他一样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与新的征程,但是不管在哪里,他都谨记着数十载部队生活所教给他的忠诚与担当,在不同的岗位上利用自身所学与自身优势,继续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当我们问到求职经验时,林新建学长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求学阶段不仅要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内观自身,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追求是什么,并去找到自己的优势点。当然,也不要被“复旦毕业生”这个标签所限制,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是一份沉重的压力,要及时调整心态,探索人生的方向。学长还表示毕业以后已经有很久没有回过复旦了,希望有机会能和曾经的战友们重回母校,重温年少的求学岁月,也衷心祝愿复旦大学越来越好,复旦大学校友会越来越好。
三、后记
有人说,“自律给我自由”。在最自由的大学里做最自律的人,学长用自己在复旦的经历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而复旦自由、包容、多元的精神内核也成为学长人生经历的重要主题,这可能就是复旦人对复旦精神的最生动传承罢。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先辈的嘱托已被前辈践行,前辈的精神正待吾辈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