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级高等教育学吕春辉:教育需要一种情怀

2020-12-09|校友走访

04级高等教育学吕春辉:教育需要一种情怀

供稿人:陈晨、殷献奇、张苗苗


校友简介

吕春辉,男,2004-2007年就读于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目前为广西师范大学专任教师,教育学博士,教育学系副主任。

(一)复旦给予我视野与底气

谈起在复旦求学时特别难忘的经历,学长认为复旦的历史底蕴、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其受益匪浅,比如百年校庆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在参与性、整合性、开拓性、创新性等方面非常独到出色。他还谈道,在研究生会组织学生活动,以及在教务处、研究生院、产业办等担任助管和参与工作,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底气,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长谈及学校的知识学习对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时,他认为很多知识在接触和学习时是很难判断其未来用途的,但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对工作是肯定有影响的,为厚积薄发、左右逢源提供可能。读书时要尽量处理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最好能形成一定知识话语体系,为理解和分析问题提供进路和框架。当学长回忆学位论文写作时,他谈道,虽然选题相关的前期思考、实践经验积累丰富,但写得较少,因此截稿提交时一度很辛苦,他建议,写论文要高度重视做笔记和时间管理,不能等想完美再动笔,资料是查不完的,边看边写,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

(二)科研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在专业学习与科研上,学长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首先是如何理解研究。学长谈道,自己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对研究是什么有所认识。研究是分多层次多类型的,既有高精尖的创新研究,也有着眼于日常工作具体问题的研究。对于人文社科的本科生、硕士生而言,“研究不是什么极度抽象、高深莫测的东西,要摆正心态,以平常心看待它。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感兴趣、没有搞明白的问题,不断探索,想清楚、说清楚的过程,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单位的问题就是不错的研究。当然,对于专业学习中的研究,还需要更多考虑其价值、规范,比如学术史的角度,但总体上不宜过于拔高,拒人千里,学生时代的研究还是重在训练和引导。”

结合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学长认为人文社科的导师指导和学生学习往往存在“过程欠缺”的问题,建议人文社科的学生要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读书和写作,确定好具体微小目标,能与导师就该问题进行定期、持续、深入、系统的探讨,导师也要重视指引和督促,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三)学长寄语

在工作方面,学长认为如果学弟学妹喜欢高校的校园氛围,就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毕业后投身于教学岗位和科研工作。无论是学校行政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只是众多普通工作之一,各有利弊,学校工作外松内紧,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闲适,总体竞争力一般。学长还谈道,中国很大,不仅有帝都和魔都,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复旦的学子要放眼世界,亦要立足本土,不能忽视脚下深沉的土地,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工作,都要警惕简单的“精英”意识可能带来的局限,忽略了普通大众的艰辛、努力、需求。在复旦读书生活,本身可能是很多人的高光时刻,但终究你我皆凡人,来自何处,去往何处,诸般不美好,但愿皆可温柔相待。

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多元的,认识自我是所有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难题,学长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复旦期间,能够珍惜时间,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实践感悟:在这次的交流中,学长透露出一种从容淡定、不急不迫的品质,而这样的品质也能从他对学习与工作的态度中探知一二。学术科研、教育情怀是这次谈话的关键词,学长的分享提醒着我们,研究就是一项普通的工作,扎根教育需要一种情怀。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交出一份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答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