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级法学院董文涛:坚持思考,保持热爱

2020-11-27|校友走访

对话董文涛律师:坚持思考,保持热爱

供稿人:李晓伟、谢佳佳、吴紫芯

董文涛,复旦大学2007届校友,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曾任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法官,其间审理著作权、商标、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特许经营、技术合同、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等各类知识产权、民事、刑事案件近千件,多次荣获办案标兵、个人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1董文涛律师

  

Q1: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A:我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和社会环境总体来说相对传统,上海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地方,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即便是草根出身,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另外,与交大、同济等学校相比,复旦具有深厚的文科背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正是我当时的心理状态。

Q2:研究生学习生活与您最初的期待是否有所差别?

A:本科时期的学习,主要以系统性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研究生时期,我认为更侧重于掌握方法论。相较于过早地去实习,我更注重在研究生期间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坚持去图书馆看书并写一些文献综述和论文。无论是法官还是律师,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即两个头口头和笔头,极为重要,事实证明,我在研究生期间的沉淀,在之后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Q3:在复旦就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对您影响特别大的老师?

A:我的导师章武生老师对我影响最大,他是特别学术的人,注重培养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除此之外,我还专门旁听过潘伟杰老师的课,潘老师是一个把看似枯燥的宪政理论融入到自己血液里的学者。每次上课我都会被他的激情感染,他让我明白了热爱的重要性。另外,学校的各种讲座也让我收获颇多,能来复旦开讲座的,都是各学科或领域的佼佼者,2小时的讲座都是浓缩的精华,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Q4:以现在的角度看,您是否觉得研究生学涯存有遗憾?

A:我觉得较为遗憾的,是当时将自己的精力更多放在理论研究上,因此,实习经历特别少,这使我在毕业择业时的眼光有所限制。如果当初多一些尝试,相信自己的眼界会更加开阔,更能尽早认识自己并做自己擅长的工作。

Q5:您对于法学生选择公检法系统公务员、公司法务、律师等不同职业有什么建议吗?

A: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我在此简单聊一下我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公检法属于典型的体制内,需要首先通过公考。以法院为例,考上法院的你,其实很难自主选择部门。也许你会被分配到政治部、研究室等综合部门,也许会被分配到民庭、刑庭、行政庭等审判部门。如果被分配到综合部门,恐怕较少发挥法学硕士的专业优势。如果被分配到审判岗位,你可以通过密集性办案迅速在相关领域积累到经验,但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案件则很难有机会接触。律师是自由的职业,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人,会有更多挑战,律师不仅需要业务的专业性,更需要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市场开拓能力。公司法务则更像介于这两种职位之间,虽不属于体制内,但仍然在公司治理框架之下,法务除了处理公司内法律事务之外,还需要和外部律师保持沟通和交流。学弟学妹们在择业时,要考虑自己的初衷、适合岗位与否,选择什么职业并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人生的路很长,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终身选择。

Q6:律所工作初期,您作为职场新人有没有一些记忆深刻的经历?

A:我从法院辞职之后,前两年是法定的回避期,不能以律师身份出庭参加诉讼。那两年,我专心于攻读博士学位,刚好为我从法官转型律师提供了一个思维转换、角色转换的过渡期。

Q7:您研究生期间修读诉讼法,但最终却从事于知识产权领域,所以您对跨专业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A:其实这并不算是跨专业。诉讼法属于程序法,知识产权法属于实体法,知识产权案件中仍然要遵循程序法。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即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是方法论,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领域所适用的方法论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专业框死,不要将研究生攻读的专业和自己将来就业的方向特别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否则,很可能会抹杀掉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其实,只要想学,跨专业发展都是有可能的。

Q8:法律行业在招聘时会更看重重学生的哪些品质,对我们即将要从事职业的学弟学妹,你有没有建议?

A:就律所而言,公司制律所在招聘时可能会更注重应聘者在校的绩点、实习经历等;团队制律所则与每个团队合伙人的喜好有关。比如,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太看重实习经历,我会更注重应聘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应聘者的法律思维方法。

Q9:您如何看待同辈压力?

A:我希望大家有更长远的眼光,把自己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某个领域,而不是关注于一时,更不是去跟其他人比较。

Q10:最后您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吗?

A:在繁杂的信息世界中坚持思考,保持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热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