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敏申:一个复旦人在观礼台上的心声!

2019-10-07|复旦人物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在京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多位校友和师生代表受邀参加观礼。其中有这样一位校友,他与新中国同龄,共亲临现场参加了三次国庆盛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的大庆典)。一起来听听他在观礼台上的心声吧!


一个复旦人在观礼台上的心声


祝敏申 1977级中文系



自36年前离开复旦负笈海外,我有幸回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庆典和今天的70周年庆典。此时此刻,我与母校老师们和同学们面对着同样的历史场景,分享着同样的欢欣自豪。在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情系母校,请允许我倾诉一个复旦人的心声。


1999年国庆盛典观礼


我可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70年来,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同年代的复旦人也随之成长起来。这三次庆典,正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最佳历史投影。人生之大幸,是见证本民族的历史腾飞。这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我辈如每一颗小小水滴,都随之在大潮中起舞闪烁。


记得36年前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我特地乘轮渡去浦东公园,隔江再回望一眼外滩。那时,身后的浦东是无垠的农田;之后从罗湖去香港,深圳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大工地。


2009年国庆盛典观礼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澳大利亚读完博士下海不久,那时澳中年度贸易总额不到50亿美元;到了2018年,年度总额已超过1430亿美元,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改革开放造就了我们77级;改革开放让我走向海外;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在世界上如擎天之柱给了海外华人最强大的后盾。习主席今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与中华故土息息相关的海外炎黄子孙为此充满信心与自豪。


2019年国庆盛典观礼


感恩故土,感恩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同时感恩母校的培育。复旦教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广泛的学识素养,不仅是做学问的耕耘与创新之道,不仅是尊师敬长爱友的优良风气,而且是教我怎样做人,做一个有中国风骨且传承弘扬华夏文化的学子。正是这样一种价值和信念,支撑我在异国他乡筚路蓝缕,走一条建筑新居而不忘故土,创建事业而不迷失学人初心的道路,立志做一个不愧不怍的复旦人


愿自已能追随长安街上行进队伍的步伐,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2019年10月1日


延伸阅读



我在复旦的几个“ 第一次”

——记77级中文系澳洲校友祝敏申

  全文见《复旦人》第9期  


个人的创造力是由天时、地利与人和产生的。祝敏申回忆在复旦的一些往事,很有感慨地说:“天时是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历史;地利是复旦这片沃土和杏坛;人和就是可敬可爱的园丁复旦老师们。没有这三者,就没有我经历的不少‘第一次’。”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祝敏申成为复旦一员的三十年。“一入复旦门,终身复旦人”。1978年年初,他从上海化学纤维11厂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当见习编辑,同时接到了复旦大学77级中文系语言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人生的一个飞跃。


77级是三十年前开始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学生们积压在心里多年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复旦这块沃土上一下喷发出来,发生的新鲜事真是不少。比如中文系卢新华同学开创的“伤痕文学”,影响了全国。那时,祝敏申和顾晓鸣同学等一起,办了第一本复旦的大学生学术刊物《大学生》,和楼鉴明同学等创立了第一个复旦大学书画研究会,和吴旭民同学等组织了第一个学生学术团体——上海青年古文字学社,和叶保民同学举办过第一次由本科生主讲的面对全校的系列讲座甲骨学基础等等。这一切,都成为祝敏申如今美好的回忆。(《我在复旦的几个“ 第一次”——记77级中文系澳洲校友祝敏申》全文见《复旦人》第9期)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文字|祝敏申 1977级中文系

 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