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由复旦大学校友会主办的“复旦人的战‘疫’演说会”在上海举办,同时以“全球云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逾万人观看了演说直播。
5名海内外抗疫复旦人在现场或在线上,分享他们的战“疫”故事。
他们分别是:与死神较量的“生命特战队”一员的武汉医生周宁校友;年近花甲带领团队亲赴武汉一线的养老公益人谈义良校友;始终叩响时代最强音,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俞卓伟校友;跨洋携手,与祖国共克时艰的海外校友代表叶军;传递医学人文关怀,赞人间值得的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朱畴文校友。无论他们身上有多么耀眼的标签和光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人。
今日,通过他们的亲历讲述,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感受战“疫”中的复旦力量。
周宁,2007级心内科博士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教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得主
“13床怎么了?”
“心率没了,心率马上没了。”
周宁以一小段视频,带领大家重温了一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抢救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真实场景。“我没有多想,我就用被单盖在他的脸上,(没有采取任何其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做了心肺复苏,很幸运,我们救活了他。”作为曾经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周宁冒着再次感染的风险抢救生命。“我一开始也是被感染,但我活了下了。因为活下来了就可以投身一线救助我的病人。”
确诊后,在自我隔离期间,周宁并未向病毒屈服,而是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科普性的文章,发到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上,两天的阅读量超过1500万。“我和我全家曾经都很害怕,因为我们读了你的文章以后,我们心里安定多了。”面对后台成千上万的留言,周宁感慨道:“我很欣慰,我可以帮到一些人,即便是一个在生病的医生,这个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一点。”
痊愈后,周宁立刻投入到救治病人的一线,同母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医疗队一起并肩作战,与死神赛跑,成功完成了第一例ECMO撤机。撤机成功后他大喊的三声“你活过来了!”成为感动亿万中国人的最美瞬间。
他说,感恩复旦让他在医者的道路上更加有力的前行,感动于校友们在疫情期间的鼎力相助。而抗疫也让他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选择了最好的职业,生活在最好的时代,遇到了最好的人民,奋斗在最好的国家。
谈义良,2010级工商管理博士校友、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董事长
年近花甲的谈义良,明知疫情严峻,却率先垂范,奔赴一线。疫情期间,他带领九如康养护援队40名队员逆行出征武汉,这是进入武汉的第一支民企力量,也是是响应最早,行动最快,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养老支援队伍,他们用大爱和专业为长者铸就防疫堡垒。
演说会现场,谈义良回忆说:“2月13日在公司内部平台发出号召书后,2小时,212人报名,3天精选出40人的支援队伍。2020年2月20日抵达武汉,3月23日撤离。驰援武汉33天,服务2个院际7个病区,照护202位长者。”
除了照顾老人,他们还帮助其他的院区建立防控体系,并且真挚地关心老人们的心理状态,很多老人长时间没有见到家人,心情低落、十分焦虑,他们会送一些小礼物,陪老人唠唠家常。有一位老人因一些传统的观念对队员们穿黑色的防护鞋套非常排斥,队员们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就选择了把防护效果很好的黑色鞋套换下。
在具体的服务之外,他还参与起草民政部《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及被感染养老机构防控指南》,推广到全国,并且迅速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疫情下养老机构运营管控手册》,向多地民政系统、国内高校、养老企业、养老机构免费派发。
养老是最大的公益!
从武汉回来解除医学隔离后,他带领团队立刻投入到“战”后公益工作: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实践经验,并迅速主导组织了面向全国各省市民政体系及养老机构的“百城万院”全国大型公益巡回讲座,目前已在全国36个城市开展了公益演讲,将九如城在武汉抗“疫”的实战经验分享给了近6300个养老院,帮助老人们安心度过这个特殊的冬天。
“我们的初心要真,我们的行动要真。”这是谈义良援助武汉养老院期间,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无论是从逆行武汉到社会公益,还是在后疫情时代,持续为康养行业赋能,传播公益思想,谈义良校友始终用一次次“真行动”体现着一个企业家、一位复旦人的社会担当。“只要国家需要,我可以奉献生命!”
俞卓伟,1962级临床医学系校友、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原院长
“警报响起,雾锁大地,病毒来袭,江城告急。”演说会上,俞卓伟以一首小诗开头,深情地讲述了他的战“疫”故事。
疫情暴发,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第一时间发出了倡议,号召广大复旦校友捐款捐物。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联合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以最快的速度设立了致敬抗疫医务工作者的专项奖励基金。校友们纷纷加入了捐款的行列,42小时捐款超过人民币230万。
“疫情无情,人有情,维护国家先忧后乐,这个是我们复旦人永远的传统。”在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捐款捐物时,俞卓伟分享了一些感人的细节:
“令人感动的是校友会下属的自学考试校友委员会他们大多数是离退休的老师和校友,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生活比较拮据,不知道网上如何转帐,大家是心系一线工作人员,短短时间捐赠了17000多元。还有一位校友直接转帐200万元,不肯具名,留言:为上海医务工作者骄傲。副会长(上海校友会)加入了物资小组,戏称我们天天像倒爷一样找防疫物资,还有一些校友都一直帮助我们校友会积极寻找有效的信息和渠道。”
俞卓伟克服脚部扭伤的问题来到现场,他一深一浅的脚步、铿锵有力的声音,正如此前他为一线医务人员募集资金、防疫、生活物资四处奔波,是“为人民服务”的姿态。“在抗击疫情和控制人类疾病的博弈中,复旦人将继续勇立潮头、叩响时代最强音,为世界奉献大爱!”
叶军,1990级计算机系校友、多伦多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加拿大中国高校校友会联合会秘书长
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把防疫物资从多伦多送到武汉一线医务人员手中?
一件防护服从多伦多到武汉经历了怎样的旅程?
在面对未知的旅程,从未做过跨境捐助的多伦多校友会的校友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火速成立包括“物资联系合作、医生需求汇总接收地址、物流、财务对账、宣传沟通”分工明确的特别行动小组。“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我们竭尽全力!”
多伦多时间1月31日下午2点44分,多伦多校友会正式发起《致敬一线医务人员,让我们携手为他们做点实事吧!》捐款倡议。“我们承诺:全程透明,专款专用,无额外行政费用,物资直达武汉一线医务人员手中。”
收到校友们的爱心捐款后,多伦多校友会及时在公众号上发出捐助进程汇报,并锁定一线医院的防疫物资需求。“校友们与武汉一线的医务人员连线,反复确认具体需求。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中,我们选定了特别行动队自身力所能及、有能力采购、把控质量并且能尽快运送的物资。最终,把主要捐赠物资锁定在防护服上。”叶军校友回忆说。
需求明确了,去哪里采购?
那时,加拿大已经开始管控各类防护用品,采购困难重重,但这都难不倒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多伦多的校友们。“经过两天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网上搜索和电话询问,终于买到了第一批紧缺的200件DupontTyvek 600防护服(L号)。”多伦多时间2月3日当天晚上,货就出库了。在克服物流通关、文件准备等困阻后,2月7日,海航HU7976航班承载着多伦多校友们的牵挂和捐赠人沉甸甸的心意,从多伦多飞往北京。2月11日,奋战在武汉的两支上海医疗队(金银潭分队和洪山分队)确认收到各100件防护服。“从多伦多下单到国内战疫一线医院接收,200件防护服只用了短短的9天时间。”这惊人的速度,是多伦多校友会特别行动队每个小组环环相扣、争分夺秒的团队合作的结果。
这一次的成功,并未让多伦多的校友们停下来歇息。2月15日,多伦多的校友们再次集结在多伦多机场,将1000件防护服送上了海航的航班,发往武汉、上海等多家医院。2月29日,多伦多的校友们第三次集结在机场,共有304公斤的物资,运往上海、北京、武汉三地。“从最初的3家武汉医院,扩展到上海援鄂医疗队,我们的捐赠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之后有不少医院主动联系我们求助,我们的捐赠对象也从武汉扩展到黄冈,甚至边远地区的云南,四川等的小医院。截止目前,我们捐赠的医院数量超过40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伦多校友会再次发出募款倡议。“这一次,我们想号召各位校友,特别是‘复二代’小朋友,捐出一顿爱心早餐钱,支持加拿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
从“为武汉加油”到支持加拿大战“疫”,从驰援祖国到支援海外,多伦多复旦大学校友会一直坚持“打满全场”。叶军校友感慨:“我们初心未改,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我们竭尽全力。多年后回首,我们心中无憾,因为我们曾经行动过、付出过!”
朱畴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
朱畴文首先展示了一张照片,一位医生推着一位老人在傍晚共同伫立、仰望夕阳,这张曾经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刷爆朋友圈,让无数人感觉到“人间值得”的照片,正是从他的朋友圈传出的。“以敬畏之心,担医者使命,赞人间值得。”既是“落日余晖”这张照片的生动诠释,也是朱畴文传递医学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
回忆起中山医疗队出征前的那个夜晚,朱畴文动容的说:“掏空了中山医院的家底都凑不起来,我们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帮助,里面有复旦校友的功劳。在飞往武汉航班的800多个行李标签,8吨多的防护物资,沉甸甸的都是大家的爱。”在演说会上,朱畴文还展示了武汉校友会名誉会长江作苏赠予中山援鄂医疗队的一副书法作品“无畏勇士”。他说,援助武汉期间,我们更是得到江城校友们的鼎力支持。“给我们准备物资。我们当时吃的东西不行,武汉的校友们就给我们送。” “我们还收到多伦多校友会送的500套防护服,几十个面屏,几百个N95的口罩。”
对待病人与同事,“关爱”是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讲起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故事时,他说,中山医院的医疗队员除了看病,还关心病人的饮食起居、个人卫生和沟通交流,让病人体验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增强自己与疾病抗争的信心。
“医生也是人,在高危环境中救治患者,需要舒缓心理,为了防止医护人员过于劳累,医疗队规定在隔离区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在抗疫一线,他和医院尽可能关怀医疗队员,从工作安排到生活细节,无不体现细心暖人、队友情深。
朱畴文分享了一个故事,中山医院一对小夫妻,分别从不同的部门报名,成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2月14日那天,小夫妻在领队朱畴文的细致安排下,在武汉东湖边见上了一面,享受一段两人世界的美好时光。随后又奔赴了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他也认为,病毒无情人有情,对病毒的研究要秉持客观诚实的原则,后续的疫情防控和治疗的任务还很重,建设健康中国的使命是所有人的。“作为医者,我们愿意继续奋斗,继续用‘敬畏生命,敬畏专业,敬畏职责,敬畏规则’激励前行。”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无数平凡的中国人民挺身而出、逆向而行,以不平凡之举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在抗疫斗争中震撼和感动我们的,既有狭路相逢勇者胜、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还有复旦人同气连枝的人间大爱、 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
让我们在“伟大抗疫精神”的激励下,不断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时代的考验中,继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