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级新闻学院陈立生:打破框架,探寻新时代新闻工作内涵

2020-12-10|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18级公共卫生学院任静静

采访对象:陈立生,男,江苏人,中共党员,先后获得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全球城市与国际传播、新媒体与文化创意。


进入知识的海洋,追寻更好的自己

陈立生1983年毕业后便进入报纸媒体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有很多思考与困惑,该怎样才能使自己在新闻实践中提高一下。于是他选择读研读博,先后获得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在复旦读博的日子里,陈教授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原有的思维方式有了非常大的跳跃。陈教授讲到:“复旦大学非常注重理论,注重学术,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大学者汇聚在此传授知识,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原来媒体没法比,好像一下子到了一个海洋。”


怀念学生时光,犹记那年那些日

在复旦的学生生涯中对陈教授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导师李良荣教授。他回忆到当年和李老师还有所有其他研究生、博士生,每周雷打不动的探讨学术,研究最新的学术动向,有时还会请其他领域专家 ,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等等,一起到李老师家里探讨。遗憾的是,一旦离开学校,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难以得到那种知识的滋养。


新闻工作不能只研究理论,实践也很重要

一般说来理论来源实践又指导实践,谈到新闻专业学术理论研究和一线实践之间关系,陈教授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在媒体中实践,和业界同行交流,虽然学术理论研究根本上对实践有启发,有意义,但确实存在不完全对接性,实践更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陈教授对当前新闻界理论研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新闻研究人员一部分没有从业经验,很可能他的研究高大上,但在业界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话语权学术体系,不断实践,真真正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大爱大德,助力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大爱大德,应是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坚持。大爱,即全心全意为大众,为人类;大德,即做真实的报道,讲究新闻伦理,摒弃见风使舵。拥有深邃思想,是新闻工作者区别于普通受众的关键所在。新闻工作者是一位杂家,但更应该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要能够独立思考,要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只有拥有了深邃思想,能够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新闻传播的工作,造福大众。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只有更好地了解了受众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将新闻传播给受众。受众一直在不断转型,而优秀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更新自己对受众的认识。行动敏捷。这是由新闻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总是先于普通受众的,这要求有敏锐的嗅觉,敏捷的行动。


新闻学≠新闻业

新闻研究新闻传播过程和方法,而新闻业研究社会,简单的等同,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新闻工作中,各个专业的同学都有自己天然的优势,所以,对新闻感兴趣的同学不需要迷茫,喜欢就坚持下去,不断学习,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新闻工作中成就自我,服务社会。


压力排解,需要方法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一味地厌恶并不是解决办法。想要使得压力减小,就要学会自我调节,充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产出最大化。良好的家庭关系,家人之间的互相支持,才能够保证工作中的效率最高,因此,学会和家人沟通很重要,家人直接彼此体谅也很重要。


新闻行业,从来不是夕阳行业

目前正在攻读新闻专业的同学们,不需要迷茫,因为夕阳行业从来不是夕阳行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交往越频繁,新闻传播活动越发达,新闻就越需要发展,因此不要对新闻传播专业有丝毫怀疑。之所以会产生困惑,会对职业发展不确定,是因为被传统的新闻框架束缚住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专业的框架需要重新界定,需要更新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