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文创同学会举办月度分享会

2022-07-27|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7月23日下午,上海校友会文创同学会举办月度分享会,本期活动邀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严锋主讲,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和经济管理部主任吴霄峰主持,线上线下同步分享。严教授作为一个科幻迷以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为中心向大家分享了科幻中的人生与思维。

提到刘慈欣,严教授给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2015822日,刘慈欣获得科幻界的最高荣誉——雨果长篇科幻奖。颁奖词由瑞典宇航员凯尔·林格伦在距离地面400千米的同步轨道上的空间站里宣读,其影像通过网络传达给全球亿万人,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也是亚洲人的第一次。喜欢刘慈欣的人部分性别、年龄甚至来着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他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科幻的作品,更是现实世界在遥远外星世界的映射。今天,科幻已从文学的偏僻角落走出,科幻不再只有文学性艺术性和想象力,还涵盖逻辑、思维、科技等多种元素,科幻的意义远超文学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我们通常认为科幻讲的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它与现实密切相关。2015年刘慈欣在悉尼大学演讲中提到:历史上很多大国崛起的过程都伴随着一种大规模的“科幻事件”,也就是把超现实的科幻想象变为现实的活动。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伴随着大航海时代,英国的崛起伴随着蒸汽机应用和工业革命,美国的崛起伴随着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那么中国的崛起伴随着什么?严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太空战略或将成为中国改变历史的“科幻事件”。可见,科幻生长于现实的土壤。


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尊重现实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刘慈欣的出现大大扩大了中国文化的时空跨度,他使中国科幻天翻地覆,换了人间。科幻给了我们另一双眼睛让我们看到普通的现实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刘慈欣厉害之处在于论证想象的可能性,用最坚实的细节撑起最疯狂的想象。以《流浪地球》为例,影片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各种奇观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些奇观最震撼的地方不在于它们是如何地奇特陌生,而在于它们陌生之中的可辨认性。这种科幻奇观中窥见的可辨认现实存在正是文学艺术的精髓所在。


图片


严教授讲到科幻中有三种空间三种时空:是乌托邦、反乌托邦和异托邦。乌托邦是寄托理想的想象空间;反乌托邦是投射恐惧的想象空间;异托邦则是被感觉、幻想、情感所塑造的现实空间。科幻向我们展示的是另外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又是和现实密切相关的,世界并非我们所看到的样子,现实中有科幻,科幻中有现实,科幻正在变成现实,现实也正在变成科幻。那么科幻中涉及到哪些现实的命题?首先是生存。鲁迅先生很多作品中的命题就是生存,他在《忽然想到》中写道“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严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鲁迅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一。他早在1903年就翻译了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对“科学小说”的启蒙意义寄予厚望,认为“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从鲁迅到刘慈欣,尽管他们的作品内容与样式差异极大,但都包含了中国人自近代以来对于现实危机的异质想象,并把这种危机推进到生存的高度。刘慈欣坚信人类必须走出太阳系,就像当初必须走出非洲,必须经过大航海和殖民时代,这样才能获得新的生存空间,避免毁灭,不断进化。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但是,首先得具有这种危机意识,这就是科幻的意义。如果说,我们的时代正变得越来越科幻化,那么科幻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一种面向未来的现实景观。


图片

  

刘慈欣的作品中的世界构建是宏大的,他的科幻是对宏大叙事的回归,人一直向往崇高喜欢幻想并体现在神话、宗教、文学之中,但又对幻想不满足而渴望真实。随着人类越来越理智成熟,传统的幻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科学则成为了这种幻想的新寄托。神话与科学,两者都能给人提供精神安慰和希望,但科学的安慰和希望比从前的神更加真实可信。科幻就是科学神话的最佳载体,或者说是旧神话与新科学的合体,它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主导性神话。在这个新的神话中,科学提供了信仰和希望的实证性基础。这也是科幻受欢迎的核心密码。


最后,严教授总结到:“科幻是什么?科幻以这些异己之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这个世界的可能性。”同时严老师指出在现阶段风靡的“科幻热”中,科幻具有广阔的现实土壤、深刻的社会心理需求、强大的媒介动力,无疑为科幻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中国科幻创作领域中像刘慈欣《三体》这样的作品还太少,还需要更多的磨砺和积累,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把科幻景观搭建成更为有机的生命世界。


图片

  

随后,严教授就校友们的提问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分享会落下帷幕。再次感谢严教授的支持!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