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祖国 | 崔玉凤:“印记”在80后心中的美丽中国!

2019-10-12|校友走访

印记在80后心中的美丽中国!

文/崔玉凤 2011级物理学系硕士

崔玉凤(左) 参加复旦夏令营

最初看到校友会“献礼国庆•复旦人请说出你对祖国的爱!”主题征文时,是在返回单位的公交车上,第一反应是:“我与祖国”这个话题太宏大,这样的内容大概适合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或者是那些功成名就的社会精英去引领。而我区区一无名小辈,是否有资格去讲述“我与祖国”的故事?


车窗外的风嗖嗖地吹着,过往经历如放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竟使我潸然泪下……


今年的国庆盛典,全国人民的喜悦,胜过每年的春节。大庆之后,网上涌现出的美文若干,有关于国家科技进步的、有关于前几届国家领导人的、有关于国家荣誉的、有关于国家民族精神的……看到那一篇篇铿锵有力的文字,我竟油然升起一股提笔的冲动。


或许,复旦人的视角,并不一定是从宏观统筹的角度去描述国家发展。大概,也可以是从青年人的视角,去仰视、去洞见祖国的美丽!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而我出生于1989年。小平离世、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入世成功、抗洪抢险、抗击非典、载人航天、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记忆,同龄人对此也已有不少精彩的描述。而我提笔只想写一点自己的感触。

那一年是1997年,只记得那位画圈的老人离开了,记得黑白条幅上的字迹——“小平,一路走好!”。再往后,香港、澳门回归了。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的仁人志士,付出的不光是汗水与辛劳,多少人付出了心血与生命,而如今的盛世,他们虽没能亲眼目睹,却把最美丽的“景色”留给了后人!


那一年是1998年,洪水大发,只记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记得堤坝上军人以血肉之躯换来的抗洪胜利。


那一年是2003年,只记得村里考去北京上大学的第一位女大学生,非年非节,却回了家。没过几日,却被学校来的老师带了回去。那一年最流行的“饰品”叫“口罩”,男女老少通用。

那一年是2007年,国家恢复高考30年。高考结束的暑假,我在一个私人印刷厂工作了一个多月,只记得薪水是500+元,而我领到薪水之后,给自己买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诺基亚1600“砖头”。剩下的银子,带妹妹第一次去了麦当劳,还记得送的小礼物是个相框,周围一圈是08年奥运会吉祥物“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后来选择了远方,去了世界“最高”学府——西藏大学,拉萨海拔3600。那一年去看2006年完工的青藏跌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只为去看一看那克服了高寒缺氧、常年冻土,建在世界屋脊上的铁路;那一年,看到了一路长跪,去往圣城拉萨朝拜的藏族同胞;那一年,懵懵懂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那些年,心中铭记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公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那一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世界瞩目中盛大举行,如今回望依然感动,骄傲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一年是2010年,那个名字叫“钟扬”。援藏老师的推荐信,给了我到上海学习的机会。那一年,世博会,于我一个乡村出来的小女孩,想都没想到会去世博园里看一看。那一年,钟扬老师为我们来自西藏大学的四个同学买好了世博园的票!如今他走了,却又没走!


钟扬老师买的世博会门票


那一年是2012年第一次见海。导师蔡群带我去厦门大学参加物理学年会,我人生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大海”!距离我初中发出的豪言壮志——去大海看看,时隔10年。那些年,导师带我看的不仅仅是“海”;那些年,听过不少学术报告;那些年,接触过不少名师;那些年倍感温暖!

参加厦门大学物理学年会 与导师蔡群合影

在复旦听课、听学术讲座的记忆


有时候感觉,不一定非要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人物,才会有社会价值。或许让周边更加美丽和谐,哪怕是从细微处入手,也是复旦人的一份使命!


从乡村出发,再回到乡村,似乎是从原点回到了“原点”,但又不是,因为烙印在身上的复旦精神,总会让我充满力量砥砺前行。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文字|崔玉凤  2011级物理系

 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