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丽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22-08-09|复旦人物

傅丽丽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社工部主任


20岁,年轻的她从护士学校顺利毕业,走上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的工作岗位,成为孩子们口中的“丽丽阿姨”;30岁,为完成两代人的大学梦,她毅然深夜苦读、重返校园;40岁,她早已熟稔于各个科室但还想要做更多,于是主动跨界、寻找答案;如今50岁,喜欢“虐”自己的她又再次步履不停,在职读研继续充实,以期遇到更好的自己。从一名温柔善良的护士到一名专业的帮助人的医务社工,从成熟的儿科护士长到担任社会工作部的主任,傅丽丽从未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如果我不能让我的生命的长度足够长,那至少我可以让生命的宽度足够宽。”


01

求学复旦:别人眼里的苦,是自己的甜


说起自己护士生涯的起点,要回到记忆中那个干燥、朴素的小时候。傅丽丽的父母是上海知青,年轻时响应建设边疆的号召扎根新疆。爸爸是口腔科医生,妈妈是护士,作为一名典型的医二代,傅丽丽深受父母影响,也想成为一名帮助别人的医务工作者。出生在新疆,童年在新疆,或许正是这片粗粝顽强的戈壁滩,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她穿越风沙、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并在此后读书工作的三十余载里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回到上海后,傅丽丽选择并考入当时最好的护士类学校之一——上海市第一医科大学附设护士学校,毕业后作为班级里唯一一个优秀实习生分配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虽然自己已经拥有了旁人眼里稳定光鲜的工作,但她心里始终怀揣着大学梦。在工作第一年后就参加高复班报考了上医全脱产护理本科,因名额限制落榜后,傅丽丽决定先通过自学考取得大专文凭。复旦护理大专的自学考试一共有17门课程,每年开考两次,一次最多报三门,出了名的难度大、通过率低。傅丽丽一边“三班倒”,一边买来厚厚的书慢慢啃,一考就是六、七年,期间还完成了结婚、生子和出国进修三件大事儿。等拿到大专文凭,她发现身边已经有人在读本科了,自己心里那股想读大学的劲儿又上来了,再次参加成人高复班并顺利考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本科夜大。傅丽丽直言,他们那辈很多人都因为家庭条件、政策环境等缘故很早就开始工作,但心中也一直有着读书梦。她记得自己的妈妈曾经说,“如果年轻十岁,一定要去再回到学校里面去上课”,而自己现在正好就在那个年纪,也有进入大学的途径,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呢?


图片


因为要照顾孩子,傅丽丽的大学课堂经常是在女儿的陪伴下度过的。每每和女儿一起追忆在复旦校园上课的那段时光,傅丽丽都会开玩笑说“你看你,那么小就能接受大学教育了。”最开始女儿并不理解她,“妈妈,你这样是不是太苦了”,但傅丽丽以言传身教告诉女儿“别人眼里的苦,是自己的甜。”后来女儿也会主动提起“一直觉得妈妈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在懈怠的时候想起妈妈会觉得愧疚,那些陪伴妈妈读书的日日夜夜在女儿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也烙上了深深印记。如今,女儿也已工作,依旧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傅丽丽选择再次回到校园就读在职研究生,她笑称“明年春天就可以研究生毕业了,也是算送给自己50岁的生日礼物吧!”从自己的妈妈到自己,再到年轻的女儿,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不随着距离的遥远而暗淡,也不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消弭,它在代际间延续,贯穿傅丽丽的求学生涯至今。


图片


02

主动跨界:为病人做更多的事情,以前想做做不了的事情


跟大多数护士不太一样,在20多年的护士职业生涯中,傅丽丽辗转于多个科室,是儿科医院唯一一个11年里做过四个病区护士长的人。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频繁换岗的经历,充分调动了她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让她更了解不同疾病孩子和家长们的需求和苦痛。


刚参加护理工作时,为了减少孩子们的痛苦,傅丽丽苦练扎针、穿刺等操作,而且每次手头的工作忙完就会去病房里给小朋友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因此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一针见血、温柔耐心的丽丽阿姨。因为工号是128,她还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128阿姨”。有个小女孩因为想妈妈,经常半夜醒来哭泣,“128阿姨”就会来到病床旁陪伴,讲妈妈每晚给她讲的故事。出院前小女孩依依不舍,拉着丽丽阿姨的手不放,傅丽丽提议:想我了可以写信,我也会给你们回信的。谁知随口的一句话却收获了忘年交的友谊,浓浓的医患情就在长达十几年你来我往的书信中开始了。小笔友现在已经是一名生物老师,也成了妈妈,两人的联系也由微信接替纸笔得以再续这段奇妙的联结。


图片


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新事物的好奇,成为她不断挑战自己的动力。成为血液科护理临床教学干事后,她参加了医院的出国人员擂台赛,获得了去日本进修的机会,作为日语小白的她需要从单词开始学,她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不仅要学会基础口语,还要参加日本语能力中级考试。备考的那段时间她开始了每天背二百个单词的苦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八个月的努力,傅丽丽如愿通过了日语二级能力考试,并于2002年前往东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在这里,傅丽丽第一次接触到了“不是只看到病而是看到人”的人文关怀理念。医护人员对病人家属的同理与倾听、对患儿细致耐心的关怀与照护,社工主导下对贫困家庭的全方位救助、对器官捐献家庭无微不至的陪伴和辅导,儿科病房中的医疗游戏辅导和友好空间打造,这些“新事物”打破了她对单一以治疗为主模式的认识。


图片


即使专业如她,在面对生死时也常会陷入深深的无力感,一度曾质疑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是否真正能救死扶伤。在血液科,白血病患儿问她最多的问题就是“丽丽阿姨,我还会不会好起来?我掉的头发还会不会长出来?”;在传染科,因为没有家长陪护,她总能看到患儿跟爸爸妈妈分开时的嚎嚎大哭、治疗过程中的分离性焦虑;在心脏外科,有早已因为看病家里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家长曾经跪下来求她“护士长你帮帮我吧,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孩子救命的手术做不成了“……这些声音无不刺痛着她。面对虚弱且痛苦的患儿,面对悲痛欲绝的家长,同样难过的傅丽丽时常困惑于怎样去安慰一个破碎的家庭、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治疗和生存的权力,这也促使着她开始思考除了治疗和护理,还能为支持和帮助他们做些什么。她积极献血并加入了红十字会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利用下班和休息时间去高校和社区宣传倡导,鼓励年轻人加入造血干细胞库,多一个人加入患儿们移植配型的几率就会增加一分,但她还想做更多的事情。


图片


2012年上海市卫健委下发了80号文件,要求上海各大三甲医院都要成立社工部,要有专职的医务社工开展人文关怀,由第三方角色嫁接起医患沟通的桥梁。在文件的推动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领导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儿童专科医院医务社工及志愿者研讨会,请来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医务社工及各大高校的社会工作专家介绍医务社工的职能和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傅丽丽作为护理骨干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她找到了答案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加之与会香港和台湾医务社工专家中有两位就是从护理转岗为医务社工,医务社工打开了傅丽丽的“另外一片天”,也让她的生命获得了更多的能量。于是她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学习,上辅导班,看专业书籍,希望能用全新的、专业的方法去帮助更多的患儿和家庭。2013年医院正式成立医务社工部,在大家的举荐和自己的充分准备下,傅丽丽竞聘上岗,成为了社工部主任,正式开启了跨界生涯。在傅丽丽的带领下,社工部历经九年的发展,由最开始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个人,团队中超过半数的成员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有7位已获得国家中级社工师资格。已成为全上海规模最大、专业人员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医院社工部。


图片


03

润物无声:医务社工是抚平创伤、弥补裂痕的液体


与志愿者有着本质区别,社工是一个专业的帮助人的职业。在医院场域中,医护人员来解决病人的“痛”,医务社工正是帮助缓解病人的“苦”。“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生病,整个家庭都受到影响。”服务介入从病人住院开始,社工部评估并干预病人生理疾病以外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及问题,作为临床医疗的延伸,社工们用专业的方法抚平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创伤,弥合医患之间的沟通裂痕,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困难家庭度过难关,提升危重症患儿家庭的抗逆力,为患儿家庭赋能促进社会融入,积极推动和倡导儿童权利和儿童保护,为患儿家庭提供舒适、安全、友好的就医环境。傅丽丽用“液体”这个词来形容医务社工充当的角色,点滴努力汇聚细流,温柔地延展、流动在任何需要他们的地方,润物无声。


图片


小布家园——异地来沪家庭住宿项目是社工部联合医院其他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一手打造的儿科医院公益品牌项目,旨在为患有大病、异地就医的贫困儿童家庭提供暂居的小家,运行至今,这个临时小家已经为500多个家庭提供了5000余个夜晚的免费住宿。筹办之初,社工部在电视新闻上、微信公众号里都发布了项目建设的信息,没想到社工部的电话自此就成了“热线”。其中有一位是女儿曾患有脑肿瘤、在儿科医院获得成功救治的家长,他说自己的女儿在接受手术前在门诊走廊看到器官捐赠墙后对自己说“爸爸,如果我醒不过来,你就把我捐掉吧!”后来手术非常成功,女儿已经渐渐康复,自己现在想要回馈医院,将这份爱心和幸运传递下去。当时听到这里,电话这头的傅丽丽早已潸然泪下。“还有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奶奶在看到新闻后打电话来,说要去邮局汇款捐钱给我们,虽然她没有孩子,但是她想用她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医院有需要帮助的大病孩子。”太多善良朴素不普通的人,在自己能力的最大限度内,以即使是语言的关怀、又或者出钱出物出力的方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柔软,真正体现出上海的温度。作为医者的傅丽丽时常觉得自己反而是在被他们治愈,“我觉得我自己每天都在被感动。”


图片


除了服务患者和家长,医务社工也会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本轮上海疫情中,社会区域静止,但医院不能停摆。儿科医院是上海唯一收治儿童新冠病人的定点医院,傅丽丽和同事从封控第一天开始就驻守医院,“哪里需要就去哪个岗位,让隔离点一线的临床医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早期物资匮乏,社工部积极评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各类需求,对接社会资源。整个疫情期间,社工部一共募集了民用物资和医疗物资将近240批次、3万多箱。搬运也都由社工部的“女汉子”们完成,“我们的姑娘手臂上的三角肌都练出来了。”还有接收清点、分类打包、发放配送、盘点整理等等,傅丽丽俨然化身物流仓库的负责人。除了生理需求,其实医护人员也非常需要心理关怀,他们不仅承受着工作压力和感染风险,而且“因为照顾别人的孩子他们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后方日夜忙碌的傅丽丽和前线的一位医生都一“疫”白头,傅丽丽开玩笑说“这就是疫情给我们留下的印记”。社工部召开了多次针对医护人员的表达性的、艺术性的疗愈小组,来缓解疲惫、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同时,社工部还主导开设了倾诉窗口,开到收治新冠病人的隔离病区、面向社会大众的发热门诊这些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对普遍存在的低迷状态,我们会引导大家用正向思维去思考疫情。就像这个雾霾,它总归也会散去,春天总会到来。”


图片


在复旦求学的日子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经历,母校就像纽带连接着校友们的情感,驱使着大家即使离开学校也想为母校做点什么。在多方牵线下,社工部常与校友会合作,链接校友资源,共同开展多项公益项目。在感谢的同时,傅丽丽也期待今后可以有更多校友通过校友会这个平台,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支持和参与医院内的公益活动。“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都做了一点点。”这是傅丽丽最喜欢的一句话。步入社工部的第九个年头,傅丽丽早已对目标和意义有了深刻认知,带着这份对社会工作的由衷热爱,怀揣着光明在前的希望和激情,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