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论齐物,此身逍遥游 ——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2020年11月分享活动

2020-12-22|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图片

2020年11月28日下午,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作为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2020年年会的序曲,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11月份读书分享活动,在儋州兰洋温泉酒店隆重举行。本期阅读分享的是书目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流沙河的《庄子现代版》。

与会的校友与嘉宾有(以报名先后为序):郭瑞俊、何金强、王格平、杨双星、林彬、段曹林、何声芬、云晴、吴晓丽、符琼玮、方筱、金仕湘、汪洁、文玲、王爱民、王红兵、蔡湘培、高湘鸿、张秀华、杨光东、孙瑜、陈荣禄、李泳昌、郑兰清、杨臻

主持人:郭瑞俊

主分享:何金强

特邀嘉宾:蔡玉洗 

图片

郭瑞俊:选书由来




图片

这本书是我推荐的,我推荐的理由有三:

1、曾经有一位作家(冯唐)提出成功作家的几个标准,其中有一条是:必须创造过流行语(或成语)流传后世。冯小刚的贺岁片创造过几个流行语:私人订制、非诚勿扰、审美疲劳等,让该作家羡慕不已。且不说冯氏贺岁片的成就如何,就中国成语的创造而言,六万余字的《庄子》当属第一,仅《内篇》前三章就有: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师心自用、方生方死、朝三暮四、大言炎炎、庄生梦蝶、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薪火相传等十数个成语流传至今。所以连《红楼梦》里的尼姑妙玉都知道:文章还是庄子的好!鲁迅评庄子说:(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老庄文章与孔孟之道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底色,历代文人志士从中汲取了无穷力量,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和支撑。中国人,进则孔孟,退则老庄。幸亏有道家的老庄一脉,中国人在遭受挫败和退隐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可以慰藉心灵,有一个角落可以舔舐伤口,有一个世界可以自在逍遥。追寻经典,怎么能不读庄子?

2、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个奇人,他年过八旬,痩骨嶙峋,看上去弱不禁风,但浑身透出精神,头脑睿智,神态超然。他蜗居在川西一隅,阅读极广,从古今历史、天文历法到科普外星人,无所不知。他耄耋之年每周在成都大慈寺摆龙门阵,海阔天空,有问必答,亦庄亦谐。尤善解中国文字,幽默滑稽,思维活跃,毫无一般老学者的僵化。他一生研究、体悟《庄子》,甚至以庄子自比,对庄子其人其作研读、体悟最深,很多地方发前人所未发,讲前人所未讲,其行其性,堪称现代版庄子。晚年以方言讲解《庄子》和《诗经》,独力精研古文字学,遂成大家。他就是流沙河。

《庄子》文字瑰丽、汪洋恣肆、想象奇特、哲思深邃,但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文字艰涩、错简跳脱,给现代人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流沙河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古文字学家,功力深厚,现代版文笔流畅、一泻千里,是大家对大家的解读和呼应,不仅扫除了现代人阅读的障碍,而且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享受和思考。

2019年11月23日流沙河以米寿之年病逝于成都,5天前是流沙河的周年忌日。我们今天阅读《庄子现代版》正是对他最好的怀念。我的一个诗人朋友曾经写道:听到流沙河去世的消息不禁泪流满面,因为这个世界上说人话的人又少了一个。

3、2020新冠肆虐,在那些锁城闭户的日子,我把平时没时间看的书和视频拿出来仔细研读。当代哲学家王东岳有数十集视频以《东岳论道》名义在网上广为流传,其实是他在混沌大学讲授东西方哲学概论的录像。其中,他讲到道家老庄思想特别强调,自从1764年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250余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困境:“水体污染、地球升温、核武危机,今天世界高度发展、高度发达的结果,却是面临灭绝之险。我们的前路是歧途,我们的后路是悬崖。人类几乎无路可走。”但道家老庄的智慧可能给人类指引出一条坦途。

无独有偶,在2300多年前庄子曾发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醒世名言。庄子死后仅150余年,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把儒家学说抬上神坛,开始了“外儒里法”的中国式统治传统。不到350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蒿里行》诗里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正是那时的真实写照。不到500年,庄子的预言应验了。

今日世界,科技狂奔,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环境污染,阴阳失衡,新冠肆虐。面对今天的现实,比起孔子,我们其实更需要庄子。



图片


何金强:庄子思想概要




图片
01

庄子思想的背景


庄子思想的一个背景:老子: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

庄子思想的另一个背景:隐者传统。

隐者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鄙夷政治,避世而居;

第二,全性保真,保全自已;

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当时清高派、闲适派、长寿派,神仙派、纵欲派,都表现了这一特点。 

第三,有闲暇时间思考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 

02

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核心:

一、崇尚自然,全性保真

二、不谴是非,无待逍遥

这是掌握庄子思想的两个基本进路,非如此很难真正读懂庄子,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


庄子思想的第一个基本点:崇尚自然,全性保真

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旨,老子首倡其端,庄子再接其后。庄子对这一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强调万事须顺应自然,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

庄子崇尚自然有一个确切的起点,社会的发展正是如此: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齐物论》)

庄子对于假仁假义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臚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接其鬢,压其秽,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外物》)

首先,庄子要求去除名利:

一般人认为世界上尊贵的东西有四种,即富有、华贵、长寿、善名。但庄子认为,这些都是最愚蠢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快乐。

其次,庄子要求绝智巧:

名也者,相轧也,知者也,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最后,庄子要求外生死:

庄子到楚车遇一骷髅之事: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吾安能弃南面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 

名利、智巧、生死,这些都属于人为,庄子要求去除名利、智巧、生死,就是要去除人为、回归自然。

当时是一个典型的乱世,稍不小心,便会丢掉性命,于是如何保全性命,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庄子为此提出的主张,就是全性保真。

庄子一方面庄子讲顺其自然,另一方面,又强调全性保真。这在表面上形成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必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才能理解。从本质上说,全性保真正是顺应自然的一个表现,二者并不构成根本的冲突。

为了做到全性保真,庄子认为,凡事不可太有用。

南伯之綦游历商丘,见一棵特大树木。庄子感叹道:“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庄子又认为,人亦不可太无用: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强调,在乱世中要全性保真当学会安时处顺。

庄子进而还提出安之若命的思想: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总之,庄子一方面强调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要求去名利、绝智巧,外生死,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乱世之中,又不得不重视全性保真,由此形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特点。

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不能任意破坏这个过程的内在规律。比如对社会来说,应该让其按自己的本性发展,不能过多的进行人为干扰。再比如对一个人来说,应该让其充分真实自然,不要强加人为的矫饰,不要虚假。这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人在社会中生活,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丢失自己,这个时候,如何保持一个真正的自己,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了。庄子讲全性保真之所以能吸引人,原因即在于此。


庄子思想核心的第二个方面:不谴是非,无待逍遥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衍生万事万物,那么道与万物毕竟有所不同。由此庄子引出一个重要结论:道是全,物是偏。

既然道是全,物是偏,任何物,包括人在内,都只是道的一个部分,那么就没有办法以此物作为判别他物的标准,这样也可以引出一个结论:以此物去看彼物,一定没有是非。

庄子用朝三暮四的笑话讽刺这些不明事理的人: 

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旨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齐物论)

为此庄子主张以道观之,以道观物,则物无贵贱: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于志,与道大蹇。……严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秋水)

由此庄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以物观物的局限,达到以道观物的境界呢?庄子为此开出的药方是心斋坐忘。 

所谓心斋坐忘,是把以前的一切(即所谓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统统都排除掉,从而达到以道观物的高度,做到 “无所好”、“无所常” ,这样也就做到了“不谴是非”。 

做到了不谴是非,人就可以不为外界所累,也就达到了无待逍遥的境界。

庄子不谴是非的哲学意义在于强调以道观物。这一思想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跳出了人类的视野,上升到了道的高度,体现了高超的哲学智慧。 

人生活在社会中,会受到很多毫无意义的诱惑,这些诱惑其实很多并不是人生必要的,只有摆脱这些诱惑,才能脱离“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局面,活出真我,达到逍遥。



图片
高湘鸿:道家与庄子




图片
01

道家概述


道家不是哲学、不是宗教、不是文化、不是学术。道家是告诉人的修为方法。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处的为,不是为了自己而自私自利。为,是修为的意思)。

道家的修为方法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覆盖天、地、人。

道家的传承,不是几个人,是一群人。自三皇五帝到如今,修为道家的人很多,且人才辈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

历朝历代,为民众所熟悉的道家人士有:神农、伏羲、女娲、玄女、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彭祖、河上公、西王母、骊山老母、周文王、姜太公、老子、孔子、列子、荀子、墨子、鬼谷子、李斯、孙子、庞涓、苏秦、张道陵、葛洪、八仙、济公、陶弘景、孙思邈、王阳明等等。

02

人与民


人民是二个意思。相同的形体,不同的魂。人是人,民是民。

人的修为有五个层次:才人(智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民的组词有:刁民、暴民、乱民、寇民、草民、愚民、难民、贫民、良民等等。

人,如不修为,堕落为民。民,如何修,只是良民。

《道德经》第三章,专门告知,人如何管民。

03

庄子在道家体系的地位及贡献



庄子在道家体系中为隐仙类。

庄子把道家的修为方法,通过预言及故事,向民众告知道家的真实意思。

《道德经》讲的是,人从一维到五维的修炼方法。《庄子》描绘的是修为到第四维的景况。



方筱:生命、寓言、心灵、自然




图片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为什么读了许多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可能是因为读的书不对。读书并非越多越好,而且就算挑对了书,读的方法不对,也是枉然的。但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庄子》这本书,那就应该不会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庄子》这本书:生命之书、寓言之书、心灵之书、自然之书。

01

生命之书


纪伯伦曾说:“错误的路有千万条,然而真理只有一种。只要是真理,所指的都相同,无论它以什么语言文字表现。”这个真理,在庄子这里,就是“道”。在这个道面前,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的演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生命正是由于生死所成全的过程,缺一不可。看淡生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庄子也讲养生(第三章即是“养生主”),但他的养生是“善生”,是“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所以在他这里,从来不讲究锻炼,也不讲究饮食,只追求心灵的自由,这与后世对道家的理解有多大的出入啊!

02

寓言之书


纪伯伦在诗中写道:“由一个人负责讲出真理,由另一个人来了解真理。”

讲出真理的是老子,而了解真理的是庄子。老子的人生,我们只能想象,无法企及,庄子却给我们的生活做出了榜样。他在书中,用寓言这种平易近人的方式,给我们讲生活中的“道”。《老子》通篇是大有深意却遥不可及的格言,而《庄子》却全是娓娓道来、近在咫尺的寓言。而且正是因为这样的接地气和文采飞扬,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心灵之书


学者梁冬说:“逍遥游帮我们开启了关于人类历史上中国人追求心灵自由的伟大序幕。”《庄子》是一本心灵之书,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我们每个人逍遥地度过人生的旅程,也就是要快活一辈子。从文字学角度来说,“逍”就是要把自己看小看轻,“遥”就是要把自己与外物的距离拉远。既轻且远,我们才能从世俗的桎梏之中抽身出来,达到心灵自由。

04

自然之书


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我惊喜地在庄子这里找到了共鸣。庄子爱自然,爱户外,从书中可以深深体会到。比如,庄子讲无用的樗树,是在带领弟子们爬山的时候。比如,庄子讲“黄雀在后”,是他爬上树准备抓那只“异雀”的时候,庄子竟然爬树!又如,人尽皆知的庄周梦蝶,我想,只有长期在户外的人,才会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吧!书中还有好多处关于鱼的寓言,比如庄子与惠子“子非鱼”之辩,可见庄子长期处在游山玩水中。我还发现,庄子本人身手相当不错。庄子见惠子那次,作为国相的惠子派人大肆搜捕庄子,结果却一无所获,最后反倒是庄子径自去找的惠子,可见庄子并非等闲之辈。庄子这本书,通篇都在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

关于如何阅读庄子,我也有三点思考:

一是要读道理,而非考据。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是庄子的弟子所写,杂篇则是后人所增补。对庄子的解读有很多版本,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古代经书,尤其是先秦典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发生很多文字学上的变化,同时时代的不同也让后人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文本的考据是专家学者的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懂庄子的寓言及其背后的道理,就足够了。

二是要重核心,而轻矛盾。庄子讲了很多寓言和道理,但其自身的矛盾也不少。比如对于孔子和颜回,有的地方捧,有的地方贬,对比起来就让人很迷惑。其实这只是庄子的文学手法,我们只要关注它的核心思想就好了。

三是多一些体验,少一些清谈。魏晋时期,老庄的思想成为玄学清谈的主要思想来源。但我认为,道家的这个“道”,不光是用来“悟”的,更应该是用来“证”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体验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图片


蔡玉洗: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




图片

校友读书会是一种很好的民间组织思想交流形式,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创造、培育了它,并把读书会当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来认真地做,很坚持,很务实,现在有这种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人不多,我很佩服读书会的朋友,每次参加都很受教益。

流沙河早年是个诗人,1957年他调到四川省作协的《星星》诗刊。1958年因发表散文诗《草木篇》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老家四川金堂县劳动改造,长江的一个支流——沱江就穿过金堂,自然风光很美。就在这块山青水秀而平静的土地上,流沙河在磨难中从《庄子》里找到活下来的理由,得到了心灵的滋润。晚年,八十多岁的沙老把精力集中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经典的解读上。他用现代的语言,用他今天对《诗经》和《庄子》的理解来开讲座,给年轻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不要青年去钻故纸堆,而是站在当今社会看过去。流沙河不仅是全国闻名的诗人、作家,我认为他比诗人作家更高一筹,他是重要的文化学者、思想家。

先秦诸子百家,最重要的是三家:儒道法。三个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孔子、庄子、韩非子。儒家思想自汉时一直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自居,历代统治者也最推崇儒家经典,它的鲜明特色是“有为”,一切向往治国平天下、立身立功立言的读书人都信奉它。道家正好相反,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历来被官场失意者、社会隐逸者所接受。法家的那一套,阴谋诡计、严刑峻法,往往不好公开宣扬,但被历朝统治者和阴谋家所接受,明里暗里成为统治人的枷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家的思想各领风骚,交替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流。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可能像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样,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流沙河就亲口跟我讲,在1958年以前他一直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追随者,后来人生转入低谷,成为社会的异类,他从苦难中思考,到林彪事件发生以后才开始清醒。他的转变过程中,始终都伴随着儒道法三种思想的印记。

但在中国无论是儒道法,还是其它什么思想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结出的花朵,停留在伦理和个人修炼的层面,没有经历过现代世界科学文化、民主自由思想的洗礼。即使西方的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同样要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融练,才能开出现代文化的花朵。中国文化从晚清以来一直在寻找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接口,到今天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对人类社会和整体世界的发展缺少深刻认识,没有发展出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新文化。我认为在当代,只有不断的改革开放,走出去,拿回来,与世界先进文化和历史发展潮流连接起来,我们才有希望。





云晴:超越心态如何与俗世结合?




图片

庄子劝诫人们不要追求外在的名利富贵,因为它们都不属于人的本真性命,而是偶然的、暂时的寄寓,其来其去都不可控制。庄子还提醒人民要有一种超越的心态,否则一旦陷溺于俗学、俗思之中,就会蒙昧多欲,再也不能返回本初之性的明觉。

我们怎么能够在处理俗务的执念中,很好地结合庄子的思想——做到不只把庄子的理论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和俗世的实践很好结合在一起?又或者说,这些形而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本来就应该是超凡脱俗的?



图片


郑兰清:“天下何思何虑”




图片

为何现代社会文明这么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思虑焦虑却越来越多?我们不妨从先秦诸子的思想中来寻找解决方案。

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实际上本质本源都是一样的,最终都要回到“天下何思何虑”,也就是不需要人们“何思何虑”。现在人们各种思想的纷争和过多的思虑,其实都是不必要的。

庄子也有这样的思想。《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这种“逍遥”就是要脱离尘世的羁绊,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有一次我在北京出差,当飞机起飞艰难穿过层层雾霾到达通透的白云之上,刹那间霍然开朗,心灵空明,产生一种自在的感受,体会到逍遥的境界。

孔子还强调:形而下者谓之器,形面上者谓之道。层层压制我们的,就是现实的“器”,过于执着“器”,思虑焦虑就去不掉;而升华的空明则是“道”。我们内心的光明,能始终照见五蕴皆空,自然会体会愉悦。内心空明,我们才能做到老子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心终不被物所役。





段曹林:总结




图片

今天的儋州分享会可谓高人云集,有蔡老师这样的文化名人,也有高师兄这样的得道高人,还有第一次为咱们读书会开直播的技术达人。分享很精彩,主要侧重在外围,比如《庄子现代版》作者流沙河的身世和创作、《庄子》其人其书、道家和儒家法家等其他传统思想的比较、道家和道教的关系等。时间关系,对于《庄子》的思想精髓和艺术特色,特别是老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讨论得还不太够。希望下次分享会能更多地听到这方面的高见。

关于庄子的思想,这里我先提一个观点,为下次分享抛砖引玉。我认为《逍遥游》可以说是对复旦大学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一种诠释。所谓“自由”,也就是三“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互文”,这里提到的三种“人”,包括其他地方的“真人”“天人”等,在《庄子》一书中并不严格加以区分,都是达到了理想境界的自由的化身:不受功名等外物的羁绊,超脱自身的肉体束缚,纯任自然,顺应规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所待”。当然,对一般的“人”或者说芸芸众生而言,这种自由只能是相对的,首先是精神的自由。什么是“无用”?《逍遥游》举了不少的实例和故事来说明无用和有用、小用和大用、有用和无“害”的辩证关系,无和有、小和大是相对的,无小用却有大用,最大的用是无害,是于社会、于他人、于自己无祸、无患、不困、不苦。“无用”只是世俗的、眼光受局限的看法,换个角度,或者从更高的层面看,恰恰是真正的有用、有大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来源:“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