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复旦法律界同学会举办月度分享会,上海市静安公证处副主任、公证员张铮为校友们带来了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公证新发展”的讲座。
疫情背景下公证新趋势
张主任首先介绍了疫情背景下几种公证类型增加趋势的具体情况:
一、个人涉外遗产继承公证增加
1、被继承人既有房产,又有存款,且分散于上海、香港、马来西亚、美国等。
2、被继承人在中国境内/境外死亡,生前有/无遗嘱。
3、继承人分散在世界各地,身份存在多重,需与境外继承人视频签字公证,而境外文件的公证认证耗时较长。台湾地区与大陆的通航延缓也导致海基会海协会认证周期延长。
4、疫情影响无法去各地分别办理,时间、精力、费用支出也高。
5、继承人希望继承后出售房产并在境外取得外币售房款。
二、个人遗嘱公证增加
1、疫情导致对身后安排的重视。
2、遗嘱执行人、意定监护等制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
三、移民类公证增加
1、移民意愿的持续。
2、4月下旬发布的文件导致公证要求提高。
四、证据保全类公证增加
1、社会环境变化,纠纷增多,如:租赁纠纷。
2、采用在线取证的方式作为补充。
五、签字类公证认证增加
1、疫情影响,无法出境。
2、时间紧,公证认证环节多,例如:法籍婚前财产公证。
六、企业跨境的公证认证
1、中国企业高管无法出境参加商务活动(担任境外公司职务、招投标、诉讼或仲裁、新设公司、船舶抵押、公司设立等),需要在境内公证处办理委托书、营业执照等公证并认证。时间紧。流程繁琐。
2、境外公司商业文件用于中国境内使用,需要翻译、副本增加。
3、企业或个人向银行抵押借款中,股东或借款人配偶或共有人不在中国境内,需要境外办理公证+认证。
公证情况介绍
随后,张主任介绍了目前公证的基本情况:在中国,公证员是独立于律师的存在。目前在上海注册的公证员400多人,执业律师30000多人。
国际公证联盟(UINL,International Union of Notaries)是个全球性的公证人组织,目前有89个国家和地区为成员。亚洲成员有:中国、印尼、蒙古、日本、韩国等。中国为副主席国。目前,全中国共有4位在职公证员在UINL任职,上海仅1位。
目前,公证事务基本可以简单分为个人事务和企业事务:
个人事务:①出国;②房产。
企业事务:①证照、签字类公证(如营业执照、委托书、声明书等);②企业与银行的借款等金融类公证;③企业之间涉及仲裁、诉讼的各类证据保全公证(如网页、电邮、电话录音、邮寄信函、微信聊天记录、QQ聊天记录等);④员工与企业之间涉及劳动争议的各类证据保全公证(同上);⑤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类公证(如购买侵权产品等)。
新情况和对策
张主任提到,目前公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对策:1、受疫情影响,自然人流动受限。2、中国未加入海牙公约,所以“公证+(双)认证”还需要。3、涉外继承的境内外要求不同,当事人无能力应对,需要“一揽子”方案。4、企业的(双)认证环节要求颇高,耽误周期。客户需要上门。5、用微信公众号“静安公证”等平台在线申请100多项公证事项,如出生结婚证无犯罪记录等,结合随申办材料,可以一次都不跑。6、用“静芯链”等平台,完成在线取证。
个人体会与经验
分享的最后,张主任分享了自己从事公证多年,在新趋势下的体会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事人对公证员粘附度增加。在线方式无法解决个性化需求,如解释具体做法的差别和需要各种有益建议。
2、对公证员牵头境内外资源要求增加。需要通盘考虑,境外、外地公证要求一并予以周密安排。
3、对公证+提出要求。争议解决流程中,公证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最终要好“用”。
4、公证员跨界。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够收获客户,例如:国际公证联盟、仲裁员、复旦校友会等。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张主任还与校友们讨论了如何看待婚前财产公证;网上公证服务目前有什么发展;关于远程视频公证的具体落实问题;香港公证相关事项;房产遗嘱继承公证;如何在不良资产业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在热烈的气氛中,分享会落下帷幕。再次感谢张主任对同学会活动的支持!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