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贵芝:阅历的无穷魅力

2020-12-28|校友走访

12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贵芝:阅历的无穷魅力

走访同学:余沁



现任上海张江一所私立学校语文老师的主贵芝是2012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校友。毕业后,她进入了一所公办学校,一年后辞职,奔赴7000公里外的克罗地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担任志愿者两年,公派教师三年。2020年辗转回国之后,来到了现在的岗位,成为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对外汉语人的乐与悲

谈及对外汉语教学这份工作,学姐表示远赴海外无疑是趣味与挑战并存的。她在国外工作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学会与孤独相处。在克罗地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学上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最大困难反而来源于害怕过节。圣诞了,那是别人的节日,别人和家人团聚,而你孤身一人,完完全全体会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了,在海外,尤其是克罗地亚这样中国人很少的小国,更是一点儿过年气氛也没有,于是生活中缺少了太多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在国外,过节的日子也只是普通的一天,每一天都和其他天没有太大的不一样。


在学姐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过很多真心喜欢学习汉语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动机不是任何功利性的,而是出于纯粹的喜欢,喜欢汉语,喜欢中国文化,便来学习了。遇到这样的学生,大概可以被称为对外汉语人的“高光时刻”。于是她在和这些学生的相处中也被深深感染着,开始学习他们的语言,同样不为什么,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门语言也给她打开了一扇窗,去了解一种别样的文化。

在克罗地亚,她最佩服的就是当地人的体育精神,这个国家很小,却是一个体育强国,这和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体育精神密不可分。并且,克罗地亚人骨子里,还有着一股倔强和洒脱。

在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姐眼中,对外汉语教学这个行业在海外的发展目前由孔院一家垄断,模式也相对固定,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希望未来有更多民间的力量加入到对外汉语行业中,给海外汉语教学注入活力。



对外汉语人的爱国情怀

“越出国,越爱国”是学姐在疫情期间最深的体会。她说,身在国外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中国的代表。“看到别人攻击中国,不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总让我感到切肤之痛,像是自己的母亲受到了侮辱,我总会据理力争,给予反击。”“疫情也让我看清了一些朋友,与他们分清界限,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矢志不渝。”



职业的重新选择

回国后,学姐多方尝试不同的工作机会,比如想进高校做和对外汉语相关的工作,但总是石沉大海。因为她回国的时间较为尴尬。八月份回国,隔离结束马上就要开始新学期,想在短时间内把工作定下来,于是当有国际色彩的中芯学校向她抛去橄榄枝时,她选择了接受。这所学校有中文部和英文部,还有对外汉语岗,以后在校内可能有机会换岗。现在她在这所私立学校进行了快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已经慢慢适应了新的职业,新的生活。

在她看来,语文教学并不比汉语教学更高级,而是恰恰相反。语文教学更像是基础和本体教学。只有语文基础扎实了,未来的她想继续从事对外汉语行业,便可以更有底气。


人生是一场累积阅历的旅行

问及在国外这五年,学姐说:“我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得多过失。因为这五年得海外工作经历,塑造了现在坚毅的我,时常觉得自己是没有什么可以打倒的,因为我看过别人没有看过的风景,经历过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极致的乐与悲。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在克罗地亚接受过总统的接见,多次被他们国家电视台报道,颇有成就感。”

五年的教学经历对她而言,是另一种生活方式,是挑战,是磨练,更是一种成长,是许许多多有悲有喜的回忆,是回头看时,不悔当初做出的一个又一个认真的决定。


“现在的我,最欣赏一个人的东西就是阅历,也发现自己年纪越大,越喜欢跟年纪更大的一起交流。因为那些别人经历过,而你没经历过的事情,经沉淀而形成的睿智,总是充满着魅力,让我心向往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