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肖佳雯:我做最好的期待,也做好最坏的打算

2020-12-28|校友走访

19级新闻学院传播学陈敬信


校友肖佳雯毕业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目前就职于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根教育事业十多载,不仅作为一名良师桃李满天下,而身为一名益友也热情地向学弟妹们娓娓道来其宝贵的人生体验。


学习生涯:自由思想,踏实学习

在考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硕士前,校友其实已经累积了6、7年的工作经验,但在实践中发现自身还存在一定的理论不足,便决定再次步入校园,在不同的环境中提升自己。

回顾两年的硕士学习生涯,丰富充实的课程安排以及课外工作实习使得“忙碌”成为这段时光的关键词。校友回忆着说道,压缩自己的吃饭时间来争取更多学习的机会已是家常便饭,而虽然辛苦,但也乐此不疲。在这样的经历后,校友也表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庞杂的任务要分清轻重缓急,归类优先级来依次解决。除此以外,“人生规划”也至关重要,要先知道自己在这一阶段想要什么,学习还是研究,亦或是实习实践,理清自己追求的目标,才能做好安排,井然有序。

校友以“思想上自由,学习上踏实”来总结在复旦的生活,并表明从老师与同学身上习得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是一段珍贵且愉快的美好岁月。


择业就业:当一个充满热忱的“Risk Taker”

对于每个学生都将面临的择业与就业问题,校友认为首先需要考虑职业是否与本专业相关,是想尝试更多领域还是在本专业继续深耕?是想要安稳过日还是乘风破浪?多给自己一些“灵魂拷问”来摸索出一个职业雏形。而对于有志在外企或是国际学校工作的学弟妹,校友则强调了“推荐信”的重要性,表示“推荐信”是外资企业十分重视的人才衡量标准。

长期任职于国际学校,“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校友的一种习惯,知识与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拘泥于课本而一尘不变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成长。而身为教育工作者,校友表示,教师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不是填鸭式地给予,更是参与式的鼓励,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并允许学生去“犯错”,使之在错误中学习,当一个“risk taker”。在职场中也亦然,我们需要勇于担当责任与积极突破自我,即便是跌倒也能再次往前奔跑。

而针对前阵子热议的“清北毕业生任职深圳中学老师”的舆论话题,校友则表示这绝对不是所谓的“大材小用”,中学教育对于学历的要求一直以来都不低,不管是海归还是国内知名院校,这样高学历的人才不仅能带来新血活力,且能与如今创意活跃的学生们激发思想火花。另外,关于“内卷”这一议题,校友认为大家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既定的框架,在“戴着脚镣跳舞”,盲目追求流水线式的完美而滋生了所谓的“内卷”,对此校友则表示我们应该试着去发展自己所擅长的,展现百花齐放的缤纷而不是如出一辙的“优秀”。


理想教育: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深耕教育事业多年的教师,校友认为理想教育应该是“知行合一,因材施教”。首先是“知”与“行”需要并重,不可偏废。一方面,我们需要避免纯粹的知识灌输,重视给学生实践与亲身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实战操作时也需要理解这背后的原理,又要“知”也要“行”。其次是“因材施教”,这千百年来被教育界奉为信条不无道理,虽然由于现实层面的因素,现今大班体量下要求老师对每个学生都个性化教学确实有难度,但若能尽可能地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而进行挖掘,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此外,校友也表示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能力的提升,思辨的成长,教师不用锢于教材的受限,更要去灵活地做调试与改变。


人生箴言:我做最好的期待,也做最坏的打算

最后,校友想告诉学弟妹们要做最好的期待,也要做最坏的打算,努力接受自己,为自己所追求的而奋斗,现在遇到的所有困难,咬咬牙终将过去,几年后回想也会随风飘去,无论苦抑或甜,都是最好的人生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