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级新闻张悦:带着新闻气质转行金融

2021-01-29|校友走访


张悦:带着新闻气质转行金融

/邓沐、高嘉玲、丁慧娴、乔等一

从新闻学院到投资企业家,张悦实现了人生的转型。面对采访,她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接受知名校友的称呼,说自己“谈不上优秀”,只是“特别普通的、职场上打拼的这样一个人”。谦逊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勤奋,再加上想要改变世界的社会关怀,造就了今天的张悦。尽管功成名就,对于复旦,她依然常怀着感恩:新闻学院带给我的是看世界的敏锐角度和寻找答案的方法论,赋予了我新闻人的气质和人生底色,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

校园生活,人生底色

1997年的秋天,新闻学院如往常一样,迎来了新一批怀揣憧憬的学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张悦离开北方独自南下,来到了复旦的校园里。

初来乍到,郁郁葱葱的复旦校园并没有给她慰藉,甚至让张悦产生了“选错”了学校的失望。在北京四中念书的她,身边许多同学考去了北大、清华。她本应可以考北大,但当时选择了复旦,而真正身处复旦时,发现校园对她而言还是小了点,再加上第二年北大百年校庆风风火火绵延了一年,这种落差感就出现了。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陌生感,从北京的语言体系来到吴语区,听不懂学校里保安和阿姨们的上海话,坐巴士也经常迷路,每每需要开口交流时,语言的不通让她颇感无奈。而且18岁一个人离开家异地求学,对家的思念加重了这种陌生感与落差感。

虽然大学的开端不太顺遂,但是张悦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过好了这四年时光。她觉得,无论大事小事都是一样重要,作为学生,能够把寝室收拾干净、把专业课笔记做好、考试考好等等,这些小事完成好就给未来打下了良好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当时的新闻学院专业设置和如今不同,分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广告学。张悦选择的专业是国际新闻学,现在已经撤销这一本科专业,重新设立了国际新闻专业硕士。张悦认为,当时国际新闻学相比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而言,并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专业,所以可能导致了后来的专业设置变化。国际新闻学有一个恰如其名的特点:相较其他三个专业,它的英语课程特别多,而且与管理学院共同上课,设有国际新闻报纸编译等课程。

当时国际新闻学的负责老师是洪兵老师,在张悦的记忆中,洪兵老师还有另一重身份——现代艺术家。当时洪兵老师在创作一件现代艺术作品,请同学们帮忙糊纸箱子,她的印象中纸箱子糊完破破烂烂的,也不知道能做什么用。也许是耳濡目染,她回忆起那几届同学中似乎也诞生了艺术家。

新闻学院名师云集,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有在一线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学术和专业上给予了学生诸多启发。张悦提及当年五十岁左右的李良荣老师、黄瑚老师时,深深感怀于他们扎实的学术理论与对学生的热情态度;中青年教师同样令她印象深刻,洪兵、吕新雨、陆晔等老师的名字在二十年后依然清晰,当年的他们较为年轻,与学生没有多少距离感,而且在电视台也有过不少工作经历,便时常和学生们讲述纪录片拍摄的实际场景,深受学生的欢迎。张悦说,他们都“特别爱听这些事儿”。

这些年来,新闻学院带给她的影响从未消散,而她和新闻学院也偶有联系。2017年,入校20周年,作为校友她再次走进了校园。新闻学院90周年院庆,因为不在上海而未能参加,但平时借着同学聚会的机会,也常回学校,北京与上海的距离对她而言,“还是离得很近”。

践行新闻人的视角和方法论

张悦踏出校门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四台的新闻周刊类节目《新闻报道》。在这里,她在专业的实践中巩固了新闻人思考的逻辑和做事的方法:通过敏锐的视角提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并汇总成观念或故事;然后传播给更多人、影响更多人、说服更多人。毕业后的十几年中,这个方法论一直在她的生活各方面发挥着影响。

为了追求更自由的语境,张悦先后来到凤凰卫视和CNN工作,获得了很多采访马云、李泽楷等实业界大牛的机会。不满足于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描绘商场上的风起云涌,她也希望能够切实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浪潮当中。

观察世界到改变世界

在这样的思虑下,她从新闻行业转到工业领域,转而就职于加拿大型制造企业庞巴迪(Bombardier)。但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仍只限于媒体公关和政府税务两部分。为了更好的参与改变世界、实现服务公共的愿望,她继续进入芝加哥大学修读金融,并顺利进入了世界银行下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银行工作。在这里,她有些失望地发现金融行业的赚钱逻辑并不能直接帮助到穷人。但同时她也认识到“无财不养道”,商业的运作在间接但更有效率地改变这个世界,这也坚定了她接下来的职业选择。

接下来大概八年多的时间里,她继续深耕金融领域,在加拿大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从事养老金投资相关的业务,一步步从投资经理、投资总监,做到大中华区的负责人,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500亿美金。尽管业务领域已经并不和新闻相关,但她提出,从新闻学院和新闻行业带出来的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直没有改变,只是从对象上来看,现在这个方法论是在指导着她的投资决策。

除了方法论上的思维培养,对社会的公益心也是新闻学院赋予她的另外一个“气质”,贯穿着她的职业生涯,也指导着她的职业规划。离开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后,她依然主要从事医疗方面的一级市场的投资。目前,他们和洛克菲勒家族一起做了一家投资公司,主投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也有在帮助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研发成果做盈利向的产业转化以及商业化。在她的观念中,钱是血液,往哪里输,哪里就活跃。因此她想要做到的就是把血输送到世界有需要值得帮助的地方,新闻学院的“气质”让她一直坚持初心。

目前,作为银山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即作为一位管理者,在她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感都比较重,毕竟金融行业工作的本质还是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夹缝生存。但她觉得压力是一个正常的状态,我们要去面对它、解决它。除此之外,张悦还想分享给大家的另外一个经验就是要重视所谓的“小事情”,因为做好小事和大事在逻辑上并没有区别。金融界的很多名人大佬,都会亲自去查彭博新闻,做很多低调务实的小事,并且做得很好。一上来就改变世界是不可能的,成大事是要从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的。

寄语复旦学子

张悦始终感谢复旦潜移默化中给予她的气质。身处投资行业,在外人眼中也许会把“拜金”安在他们身上,但张悦并不认同。新闻学院赋予了她看问题的敏锐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理想和情怀润物无声地贯穿了她大学四年,又化作底色贯穿了她的一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