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陈泽祥、戴思霖、沈嘉辰、顾昰
黄河清,复旦大学2000级数学系校友,现任安络杰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安络杰公司是隶属于美国Analogic公司的美资企业。该公司在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影像设备核心部件生产及创新研发方面享有盛誉。
学长介绍他的就业经历
我本身是没有考研,自身一开始想出国。但最后爸妈跟我讲,他们觉得出国的就不会再回来,所以我直接找工作了。
找工作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跟着大家——“四大”去投一下简历,投行也去投一下。我当时是拿了“四大”里面三个offer。尽管我不是财务相关专业,但数学系毕业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工作上手还是比较快的。但是需要有一定的social(社交)的能力。一旦你这方面磨练过了以后,加上理科思维,在工作当中会有很大的优势。
但我在那个行业的不长,大概三四年,因为工作量确实很大,当时一直在出差。我身体不行,所以后来我得了一次肺炎,想想实在是太累了,就转了林肯公司。一开始,我是做集团内事;做了一年之后,转去做了财务总监。数学系的这个“硬实力”的方面,不需要准备什么。一些新的知识接受起来肯定是没有什么压力的,就是唯一要磨练的是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技巧。
做了三年的财务总监后,在2011年的时候转到了现在这家公司做总经理,一直到现在。这基本上是我一个历程。我的就业经历确实没有太多波折,这些得来我自己知道是不容易的。但我没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比如遇到波折到底怎么去处理。
学长介绍他的工作
我们是做影像类的医疗器械,比如你们现在知道的CT、磁共振、超声(医疗)。现在我在的安络杰医疗公司是一家美国公司,总部在波士顿。我们公司最早是70年代,MIT的几个科学家一起创立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一个科技公司。2009年进的中国,2010年开始筹办筹备自己的工厂。我是11年去的,到现在大概九年多了。这些公司成长性还是不错,我们现在产值大概在8亿,也是总公司在亚太唯一的分支机构。
这个行业好吗?肯定是好,但是一定要有好的产品。中国的市场大吗?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这个市场现在还在变大——以前可能一些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他的医疗资源是不足的,现在慢慢地在扩张。它这个“饼”不断地在变大,但是你要有能力去吃掉这个饼,所以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很多人觉得医疗器材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是一个蓝海,其实现在已经不是蓝海了。
(沈:所以您的工作是类似于项目经理还是更类似于研发人员?)
我是中国区总经理。(公司里面)人不是特别多,大概300人。我们下面工程师比较多,研发加上testing engineer,大概是有100个。当然,我们也有其他部门,比如销售。总的来说,我们还是一个以科技为主的公司。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比如说这个影像,物理多一些,数学少一些。它首先是要把光的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那可能在有算法、软件上面要求多一些,没有纯数学。像我们核心的部件就是一个探测器——接受一些光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接受的光信息越充分,转化的过程越细致,出来的图像质量越好。医院里医生们会看CT拍摄的图像到底好不好、清不清晰,能不能更准确地揭示病人的病灶大小、位置。在我们那个时候,很多数学系的人都去软件行业、去软院,特别是计算数学,它本身后面的专业课,很多都有计算机编程之类的。
(顾:您当时分专业是哪个方向?)
应用数学。在我的工作当中,没有碰到对数学技能技巧要求很高的时刻,基本上初中数学就差不多。
学长给予的建议
可以多去参加参加一些实践。这些实践对你的硬实力没有帮助,但是对你的为人处事和人际沟通能力有所帮助。
数学系的学生出去给人的感觉通常是木讷的。他心里其实非常明白这个事情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不会去比较积极地去表现自己或者比较积极地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这是吃亏的。因为其他人都会拼命地表现自己。别人其实不如你懂,你的理解是有90分,他的理解可能是80分;他讲成了150分,你不愿意讲,可能给人感觉就是70分。
多跟人交谈,多做一些集体性的事情会有帮助。
学长谈本科时共有的迷茫
数学系共有的迷茫是我将来能做什么。很多情况下,你是在被随波逐流的推着。如果想要出国,我要去考托福、考GRE;要去保研,看看这分数够不够;要去考研,去考管院、经院或者数学系等等。这些是你真的都想好了吗?
我希望能带来一些可能是你们之前没有听到过的、让你们有所启发的一些信息,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感受。数学系的同学在外面还是不错的,在各个行业当中有他们的风骨。这未必是最重要的,但是很重要的。
我的同学大概现在有好多在国外或在政券业等等,像我在医疗业的,其实非常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学术,有一些人去做了老师,在上海的各个名校里面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还有一些人去做精算。去国外的话,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更是各种各样。
我是00年入学,到现在有20年,我们毕业的时候,光华楼才刚刚造好。毕业的时候还是非常有感触。我觉得选择数学系是没有错,我很少看到有特别后悔的。如果你们想接触一下社会,可以联系我实习,也欢迎你们来公司参观。
问答环节
Q:学长对同学们将来初入职场后有什么建议吗?
A:初入职场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苦一点。因为刚入职场的时候不苦的话,后面想苦也苦不起来。我们去招很多毕业生,一上来会跟我们说,“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会跟他们说,我们不想听你们的规划,你先告诉我: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他们会问,那公司能给我带来什么。现在很多学生跟国外学生一样有了自省性。但是很明显的,有很多人变得不是特别愿意付出,或者说他的付出后面捆绑着他期待的回报,变得很功利性。我觉得在工作上,一个事情要先把它完成了,才有资格去谈会得到什么。将来某一天,你去了一家公司工作,你没有办法太关心自己一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你可以有所期待、可以有所规划,但是,你不能太把这些绑在自己身上。
Q:我们一个导师跟我们讲,假如你以后的方向不是纯数学的话,其实这个大学学的知识,大部分都用不到,主要就是培养能力。
A: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Q:我个人到大二这个时间也有点迷茫。到底你学的东西,将来能学以致用的有多少。
A:除非做理论工作。否则,哪一行的接触,都不会太多,所以结论其实是没多少。
Q:对,我在想假如不做理论去一些别的领域的话,我感觉学的都没用了,相比于其他的在那个领域的同学。
A:但是你要这么去看,有一些行业也只有读了你这样的专业,他们才会招的。像证券类金融类的一些专业只招收数学的硕士,不读数学他们是门都不会给你开的。金融证券里面,现在我们复旦数学系的人确实很多。所以,如果你们去的是那些公司,复旦数学的人比比皆是。
一.访谈结果
短短一小时多的访谈,解答了不少当下同学们在本科专业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的焦虑迷茫。学长从他自身的大学生活与工作经历出发,作为过来人给予了我们很多经验之谈。我们从学长那里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却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很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如此,我们实际上收获到的更多的东西是对待未来的自己的态度。
二.讨论或建议
我参加这次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时常会对未来感到些许迷茫。对优秀学长的访谈着实令我醍醐灌顶:学长很好地把握住了眼前的机遇;勇于转变,而不会抱陈守旧,才能走到现在这样的高度。此外,由于我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访谈项目,所以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之下,也在这些学长学姐热情的分享之下,我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项目。总而言之,我觉得我参加这个项目还是非常值得的。
——陈泽祥
非常有幸能参与到这次访谈的实践活动中来。因为访谈对象是数院前辈,所以这次活动能更好地解答一些我当下的困惑,比如本科毕业后的规划安排、在专业学习时如何平衡心态、如何平衡对自身“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培养……从一开始访谈学长时的生疏拘束到后半段的放松从容,这次访谈也对我人际交流能力进行了磨练,是一次在专业学习之余十分难得的经历。
“寻名贤德业,闻先达足音”看着前辈们在各行各业中奋斗的身影,我也不禁有了想要跟上他们的步伐的动力。毕竟,当下的我们都拥有无限的未来!
——戴思霖
从学长那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只有踏出校园之后才会明白的道理。黄学长坦言自己在本科时也的确没有对未来有多么清晰的打算,但他还是鼓励我们说这个问题总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只要我们努力去尝试。只要我们仍在不懈努力,那么机会总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只要我们能在机会到来之时发现并抓住它。相信我们如今的努力学习和工作一定能在未来产生无穷大的回报。希望我未来也能努力成为像黄学长那样的人!
——沈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