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级基础医学专业校友孙之瀚:做对的事,把事做好

2020-12-30|校友走访


05级基础医学专业校友孙之瀚:做对的事,把事做好

供稿:2017级法学院本科生 蔡佳雯

  

今年九月,三联周刊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文章走红,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内卷”成为了年度热词。比起现在从出生起就被“安排”好了的“鸡娃”,“我是属于比较幸运的”,孙之瀚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感慨,“从小父母就让我自己做选择”。


孙之瀚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05级基础医学专业校友,从小学选择学习国际象棋到成为终身爱好,到本科毕业后决定踏入基因这一新兴行业,再到基因筛查领域的自主创业……孙之瀚始终在探索自己想做什么,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

  

  

选择:初入基因领域,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2005年参加高考并有志于学医的高三学生来说,存在一种相对“高性价比”的选择:当时有消息传出“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可能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报考录取分数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低不少的上海第二医学大学,毕业后很有可能同样得到交通大学的毕业证。

孙之瀚没有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他仍然决定报考难度更大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我偏爱冒险,更愿意尝试新的和难的东西。”最终,他也如愿步入了复旦校园,成为了2005级基础医学专业的一员。

比起临床医学和法医学,基础医学的职业发展认知相对没那么清晰。基础医学专业的典型职业路径,是十年读到博士,然后成为一名技术研究型的科学家,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等,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21人的班级,最终真正按照传统路径走完博士计划的人不到3位。

在邯郸校区的第一年,孙之瀚参与了不少社团活动。自行车协会的同学们十几号人,一辆车一瓶水一个包,一天骑100公里,出发嘉兴西塘古镇游玩。从小学两年级学习国际象棋的孙之瀚,自然也每年代表复旦大学参加大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往返邯郸与枫林的集训时光成了大学的一段美好回忆……“我认为每个人都要一个终身业余爱好,因为这是一块独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当情绪不好或者想要放空一下的时候,你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途径。”

对于当前保研内卷的焦虑,孙之瀚认为每个人做选择前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对于药物研发的科研岗,硕博士学位是必须的;但对于产品支持、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等商务性的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反而是更合适的途径。

“我不太会考虑成功率,只是觉得要做有成就感和我想要做的事情。”选择踏入新兴的基因行业,孙之瀚认为这个选择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其实,孙之瀚的毕业设计课题乙肝病毒,就已经聚焦基因检测这个新兴领域了。19701990年代乙肝在中国大规模爆发,20年间增加了8000多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1992年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达9.75%,这意味着每10个人里面就有约1个人携带了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难攻克的原因,就在于其基因组的复杂性。那时起,孙之瀚也会有意识地去了解基因领域的产业链:有做基因检测的,有做数据分析的,有做基因芯片的……在面试了基因领域多家公司后,孙之瀚选择了上海其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踏出校园的第一站。

说起基因测序,大部分人第一印象还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但其实,基因测序是能切实运用并改善我们生活的技术:一位临床医生在就诊中发现一家七口都患上了肺癌,排除空气污染、吸烟等外部因素,一家七口发病是否和基因有关?同样是药物,为什么有些药有效,有些药副作用很大?这对学者进行后续药物研发至关重要。

要解答这一系列药物作用机制、疾病遗传,离不开基因测序。而孙之瀚要做的,就是为客户设计一套“可行、高效、低成本”的基因测序的实施方案。客户提出的猜想,就是“想从从上海到北京”,而设计基因测序方案,就是“帮助客户选择最合适的交通工具”,而时间、票价、到车站的便利程度、沿途风景、航线途径地点等等,这都是需要斟酌考虑的因素。孙之瀚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地比喻,让我能瞬间对基因测序有一个具体生动的认知。

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聚焦的也是不同的领域。孙之瀚不仅要快速了解客户的行业背景和知识,还需要能对客户的设计提出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分析建议。孙之瀚把这一挑战转化成了自我成长的动力。因为这一行业对深度和广度的特殊性要求,孙之瀚不断学习,不断不断看文献。三年时间,他阅读了超过1000篇的文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博士?”这是孙之瀚经常被一些基因领域的学者问的问题。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行业方向是我契合的,也是我想要的,我就过去了。”在其明的6年里,孙之瀚先从技术支持做起,然后参与基因检测与分析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转化,再到整个科研服务部门的管理,基本上做过基因测序相关的每一个岗位,对于基因行业的产业链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创业:疾病预防,找到长期目标

“英特网最早设立的初衷是让大家更容易的获取到正确信息,而现在互联网上信息庞杂,获得正确的信息反而更难了。” 对于微信群朋友圈里疯转的一些疾病与养生谣言,孙之瀚对此表示担忧。健康和疾病知识的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孙之瀚也愿意为科普做些贡献。在中国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上,孙之瀚会为他人提供基因相关的知识技能分享;在社区学校等各类疾病科普的讲座,他也会志愿参与宣讲。

与人分享,也是给自己一种启发。在“在行”上,孙之瀚也认识了未来一同创业“大树医疗”的合伙人。

2017年告别其明后,孙之瀚来到了明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小企业”到“大企业”,孙之瀚也明白了自己更适合什么:大企业一般会有一套完整的晋升路径和体系,有些人需要这套体系更好地成长。而对于另一些人,体系对他们而言是束缚,他们需要的是包容创新的试错空间,这些人则更适合规模较小的企业。认清自己的定位,然后做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是孙之瀚想要分享给复旦的学弟学妹的。

“个人和企业是双向选择,如果想做的事情和企业没有特别匹配,创业也就成了一种选择。”从2018年年底开始,孙之瀚一步步思考创业“大树医疗”的发展方向和业务雏形。

大树医疗要做什么?“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所以第一要判断哪些东西未来是长期不变的。每个人活着,就都有对健康的向往,医疗行业就是永恒的。”孙之瀚将着眼点放在了癌症早筛领域。当前传统的癌症筛查技术,对人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伤害:肺癌筛查需要拍摄CT,而CT的辐射作用会对酶的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对细胞结构造成损伤;胃癌筛查需要做胃镜,而胃镜过程中反射性的恶心、呕吐、胃胀不适等症状,也令人产生恐惧。刨去检测手段的创伤,通过基因检测的系统技术去做癌症早筛,通常能比常规手段早半年到一年发现癌症。

从生物信息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但这一方向也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成本和观念,是两大难题。尽管过去十几年间,30万个位点的全基因组测序费用已从几万元降低到几千元,但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仍然是不菲的价格。基因检测的成本能否继续降低,有待技术壁垒的突破。老百姓能不能承担得起是一方面,那么老百姓是否愿意买单,则是另一方面。让大家对一个陌生的基因检测技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建立起信任,需要大量科普的投入。

“整个行业刚刚起步,有些东西要拉长战线。”孙之瀚对此并不担忧,“我找到我的长期目标了,也确定这是个未来长期不会变的需求”。打造数据驱动的疾病预防系统,通过定期体检数据的更新分析,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建议和监控,孙之瀚和大树医疗,都还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