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张化: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王开宁
张化: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级本科生,上海市委统战部(退休)处级干部,中国宗教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宗教学会理事、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01、求学复旦:“兴趣是从事任何研究的动力源泉”
张化学姐作为1968届的初中生,读初一时正遇特殊历史时期,就停课了。三年后她作为初中毕业生,到江苏扬州投亲插队。插队十年后,学姐凭借着对学习的热爱和勇气,考入复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并且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对近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深入进行近代文学研究,学姐从各个角度入手打好基础:她旁听了很多哲学系、历史系的课,了解近代国际哲学思潮与流派,中国近代的思想、经济、军事等课程也都修习过。在学术研究方面,学姐认为是复旦的培育给了她 “底气”:做毕业论文时,学姐选择的主题是近代爱国诗人张维屏,在章培恒先生的指导下,每天在上海图书馆查阅,最终将这个诗人的所有作品、所有担任过地方官的府县地方志全部看过,并做成许多卡片。正是复旦这种严谨的学风奠定了她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价值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丰富了自身的精神内核。
02、从文学到宗教学:“愿在宗教学领域内继续耕耘”
工作后,张化学姐除了认真完成机关内的本职工作外,将学术研究的方向从近代文学转向宗教学。作为中国宗教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宗教学会理事、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她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纯熟的文字技巧结合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思维观点写成了《上海宗教通览》《社会中的宗教:观察与研究》二书,从政治、经济、政策、管理等角度观察和思考宗教问题,展现了真实的、立体的、内在的上海宗教史、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从文学转到宗教,虽然专业的领域不同,但学姐认为,科研的态度和方法,正是复旦中文系的这一批老师所传授的,而当时的老师们对学姐的影响也使她受益终身。学姐说,“复旦传给我的精神是自由而自愿地为社会做些什么,而不是获得多少现实的个人功利。这看上去不合时宜、不接地气,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心安,也就无憾了。”
03、寄语后辈:“明确目标,坚定不移走下去”
当谈到科研,张化学姐提到,真正起作用的是热爱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学姐能始终自我认同,做到自洽,是复旦给予她的宝贵财富。学姐在复旦的求学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勤奋的学习态度,并且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至于工作以后,能够结合机关的条件,继续学术研究,这也是复旦给予她的精神支持。学姐认为,年轻人要有一个长期的、自己真正喜爱的目标。如果确定了,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目标要向内求,一个人能够欺骗任何人,唯独不能骗自己。要问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真正要的是什么,才能让自己活得开心,或者说,得到幸福。其实人生没有目的地。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所谓幸福也只是一种心理体验。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珍惜复旦这个平台,凡有所学,皆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