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级历史系硕士李学鹏:沧海一粟,在世界中找寻自我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2级哲学学院本科生尹俊
李学鹏:复旦大学历史系2002级硕士毕业生。现为金赛药业市场总监。
Q1:请简要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复旦大学?
我是山东考生,复旦在全国的影响力还比较大的。因为我是文科类的,放眼全国也就是像北大、人大、复旦这样一些顶尖的学校,我个人也比较想去南方发展,而复旦就提供了这样的发展机会。
Q2:您觉得在复旦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一是学者之间的交流。我读书的时候恰逢复旦百年校庆,印象深刻的是那段时间有许多国内外顶尖学者前来复旦交流,他们有许多超前的思想和意见,我从中也收获了许多。
第二是跨系的交流。当时我也去法学院、经济学院和新闻学院听过开放式的课,而且我当时写的毕业论文也请了法学院的教授共同点评和评议。复旦有很多通识教育,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打通的,有很多跨学科的交流。虽然你可能报的是历史系或者新闻系,但是可以去跟其他学院的同学一起学习,包括与老师之间也有交流。
第三是学生活动。学校有一个内部报刊叫《复旦青年》,那时我是副主编,负责组织各个学院和学生的稿件,有些是针对时政要闻的点评,有些是对学校大事的报道。我也参与到了投稿、组稿、专题设计等的过程中。我毕业之后先去做了媒体工作,那这段实践性的经历对后来工作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第四是校外的交流。当时和上海的媒体包括电视台、报社都有相当多的交流,在毕业前的两三年接触很多。我当时一直想做媒体工作,也有实习机会进入上海的一些媒体岗位。
Q3:您是在复旦攻读的历史学硕士学位,而目前是在药业公司担任市场负责人一职,想问一下您是如何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的?
我们当时研究生班内同学大概有六位,有选择留校也有选择去政府部门等。大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些不同的判断。进入政府或者事业单位可能相对稳定一些,企业就相对而言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因为企业会比较重视实际效果和增量价值。在企业里面,一开始负责的是传统的公关部,因为是专业做媒体的,对于单位的外部合作和社会关系处理有经验。后来又到市场部,更贴近业务,需要承担公司的业务目标,需要了解客户需求和一线需要。学校中能学到知识,但到了实践中很多是用不上的。那其实还是一个认知问题:怎么发现问题的矛盾点,怎么抓取这个矛盾点,怎么设计比较合适的方法解决它,这些都要通过实践进行。所以我觉得专业方向是一个门槛,但对于实际的工作并不一定是障碍。所以你的专业背景固然很重要,但以后的就业意向还是要自己决策了。
Q4:对于想要跨专业就业的学弟学妹们,尤其是纯文科类专业的同学,您能给出一些建议吗?
第一肯定还是要在读书期间去参与一些实习实践,才能对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一下工作的核心内容、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能力要求之类。这样能对未来择业有更充足的准备。在企业工作会有很大的压力,要承担相应的业务目标,也会面临市场上的竞争。整个市场都是日新月异的,你不可能躺平,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你就需要去解决它。不止偏市场销售的岗位是这样,研发也是这样的。我们企业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院,它并不承担业绩目标,但也会有压力,能不能真正拿出新产品,可能花好几年也不一定有。一个重磅产品就可能就拯救一家企业。比如制药企业,药品的研发时间周期比较长,投入也非常高,很多时候是一个摸索加“赌博”的过程。最后能不能出来,要看你的科研实力,也要看你的运气。市场销售就不太靠运气了,确实是看你怎么去运转,怎么去做设计,其中也会有很多竞争。关键还是要去改变自己,去发展自己。所以对心态、抗压能力和新事物的适应力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Q4:您在日常生活有什么兴趣爱好?您觉得这些兴趣爱好给您带来了一些什么?
我对时政热点比较关注。国家整体的发展和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很重要,包括政策、法律制度和各个行业的变化。新闻不是简单的媒体新闻,这些事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实际上就是市场大池塘中的一个小水滴。池塘会有旋涡,如果它转的方向对你的发展是顺的,就可以有更远的发展;如果是逆势的的话,你就会付出更多的成本代价。所以我对时政热点比较关注,可以更加有利于规划企业的发展。
Q4:您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
我觉得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一些学生了,大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但是呢,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学习之余,还要把握一些实践的机会。这个实践不一定是实习,也可以有一些其他的机会去了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也会和我们学习到的东西有偏差。不能和社会完全脱节,要多去客观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观察。这样会更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当然心态要好,我们只需要在外面看事情以及变化,但不要陷进去。大家会有不同的认知观点的输出,要形成自己的判断,才能更客观地去决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自我选择问题都取决于你自己的认知。所以我的建议是在学习之外多去实践,把学业和实践经历做些结合。不管是文科类还是工科类的专业,都脱离不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