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叶:我觉得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做一点能够回报母校的事情

2022-09-07|复旦人物

王伟叶,2000年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成为了基础数学专业直博生,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控江中学任教,现为控江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8月8日,王老师与我们相约线上,分享了他在复旦的生活与作为一个数学教师的故事。

求学之旅

Q

在今天回首您的大学时代,在复旦以及在数院的生活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回忆呢?

其实我的大学生活也比较平淡。在我那个年代由于信息闭塞,选择大学的时候有“两眼一抹黑”的感觉。而我选择来复旦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离家近,以至于课间的十分钟足够我回趟家再返回教室还不会迟到。我本人也不是很喜欢“四海为家”的感觉,所以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杨浦区。而之所以选择数学系,主要是因为中学数学成绩好,对数学也很有兴趣,最后我靠竞赛保送进入了复旦。

说到复旦给我留下的印象,首先是数学系的老师很强,能把一些很难的东西讲得很清楚,而且当时的我读书也是很用功的;除了读书之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我是北区的第一批住户——当时的本部宿舍比较拥挤,8个人一间宿舍,一间宿舍只有一张公共的大桌;搬到北区以后条件就好了很多,当时我们会在宿舍里面通宵打牌,给大学生活留下了不一样的色彩。

Q

您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回忆与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首先是我们大一的数学分析课。当时我们的数分老师姚老师是一位上课全程说上海话的老先生。我们由于早上起不来,所以经常迟到或者来不及课前吃早餐。姚老师非常开明,他说:“起不来的话稍微晚一点不要紧,我们下课时间短一点就是了;然后早饭来不及吃就到课堂上来吃也不要紧。”我们也都很喜欢他。当然,如果说到专业的事情上,他还是很严谨的。这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当我成为了教师,我也会允许我的学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课上补充一点体力。

再比如我的常微分方程老师袁老师,他是从文科专业转来读数学的。这其实告诉我们人的特征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下子把人“看死”了。

Q

您是否有一些大学学习生活的经验想传递给学弟学妹呢?

20年前的经验可能对今天的大家未必完全适用。

首先,一定要把专业课的基础打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此外,还要多做一些题。因为光上课与读课本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多做一些题来提供新的感受和灵感。

然后,我们还要读出书里读不到的东西。书很多时候不是历史的还原者,它只是把其中的精华提取出来了,而我们需要通过自己探究或者与老师交流,搞清楚这一切是怎么发生、发展并最后定型成这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要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职业取向,提前做好准备,了解相关行业的行情

除了学习以外,大学生还是要在空闲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直埋头在书里可能对大家的心理健康不太好。无论如何,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健康。

Q

请问您选择读研以及读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样的选择是否与当时的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关联呢?

实际上在我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还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学生时代,其实我有过一个当老师的念头,这主要是受我高中班主任的影响。他从我初中的时候就带我学竞赛,我的很多思维方式就是由他当年的教育塑造的。因此,我对他十分崇拜,也想过成为他的接班人。当然,在本科阶段我的职业取向还并不那么明晰。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复旦深造,一方面是出于我不喜欢离家太远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那个年代大学生比较少,而我是家里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家里人也觉得如果可以继续深造那就继续读下去,于是我就选择了直博,成为了洪家兴先生的学生。

从大学到中学

Q

您为何在毕业以后选择回到母校控江中学成为了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呢?

其实选择做高中教师是几个因素综合下来的结果。

由于我之前竞赛成绩优秀,所以在复旦求学期间,我的高中老师就经常叫我回学校给学弟学妹上竞赛课。那个时候我害怕自己讲得不好会耽误学弟学妹,所以每次准备也很充分。而博士在读期间,我们也需要参与讨论班。按洪家兴先生的评价,我能把细节讲得非常清楚,但就是报告的语速实在太快。而我觉得语速快对我来说是可以改变的,既然洪先生觉得我可以把报告做好,那我想我在这方面应该还是可以的。毕业以后我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一方面要面对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于是我就想着回母校当教师。而我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她也是控江中学的毕业生,并且也很支持我的决定。之后,我就去询问了自己的高中老师,控江中学是否还缺人手。一开始我的老师很惊讶,但是在我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意愿之后,老师也支持了我的决定。通过考核之后,我就成为了一名控江中学的老师。

虽然那个时候博士生回到中学做老师还十分罕见,但是我做事有时候有些“一根筋”——一旦做出决定,只要外界条件允许,我爱的人不反对,那就去做!除此之外,这个决定也跟我的母校情结有很大的关系。从11岁进入控江中学,在这读了七年书,我对控江的感情很难不强烈。所以说我觉得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做一点能够回报母校,回报老师的事情。

Q

请问您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教师工作方面有何帮助?能否分为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来具体谈一谈呢?

本科生阶段:

一是数学专业的科班训练。这对于一个数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了我如何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我小学的时候数学也不错,但是就跟现在的很多上培训班的学生一样,学了很多解题的方法,然后会用各种解题方法去做相对应类型的题目,再加上记忆力也不错,所以参加各类数学竞赛也都能拿一些奖。直到后来在中学阶段受到系统的数学训练,才知道原来数学跟我之前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从那个时候开始,然后再经过大学里的非常严格的科班训练,培养了我对数学的认知:这个学科是可以讲清楚的。那个时候我才开始理解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是在做课题的时候结识了LaTeX,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它让我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排版格式,什么是美观的数学公式呈现方式。相比于目前流行于中学数学界的排版工具而言,LaTeX的功能肯定是更加强大的。


研究生阶段:

参加各类讨论班的经历使我能够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在自己想清楚之后,讲到让别人也能想清楚,讨论班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其实这和做老师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非常关键的。

此外,复旦数院的院士们即使工作非常繁忙,即使给学生上课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也会在备课上、在教育学生上花很多功夫,这种治学的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了把知识一代代传下去,我会非常努力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Q

请问您觉得对未来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在校学生而言,应提前培养哪些能力?

作为老师,要把自己学会的知识清晰地讲给学生听,让班级里三四十个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比较好地接受、理解,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在大学阶段读书、做作业的时候都可以多和同学们交流。因为其实做老师的话,善于与他人交流比自己会重要得多。此外,还可以多培养一些共情能力,这是要通过实践经验来逐渐获得的,好的老师可能跟学生聊几句就能知道他们问题在哪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做教师的体验

Q

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作为一位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

2016年之前我既做班主任,又做两个创新班的数学教师,平时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作业,我还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自编了讲义。

2016年之后市教研室邀请我到中心组参与做一些面向全市的事情,包括写一些给老师们看的书,以及参与空中课堂视频的审读。同时我也开始担任学校的教研组长,从此就不做班主任了,工作重心放在数学教学以及教研组的相关工作上。

Q

作为教研组长,您认为您在教研团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您认为作为一位基础数学的博士,您在教学工作上的优势在哪?您又是如何与您的同事相互配合的?

作为教研组长,要完成上传下达的工作,将学校的要求传达给各个老师,以及组织一些公开课和教师研讨会。作为基础数学博士,这个光环会让学生们更加佩服、信任,也会让同事老师们更加认可你的专业功底,同时专业知识的深度积累也有助于把一些高深的内容给老师们讲清楚,这和博士阶段收到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和同事配合的话,不要太强势,大家相互协作,好好沟通就行。

Q

请问您觉得您现在从事的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如何?

教师行业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薪资(教师工资主要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增长比较缓慢。如果想要拿一份递增速度比较快的薪资的话,做老师可能是不合适的。关于职业前景的话,老师以后要转到其他行业去,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由于跟社会的沟通、交流相对比较少,会感觉和其他行业有点脱节。不过好的方面也有很多,比如这份工作比较稳定,不容易失业,以及教书育人、做个好老师这件事本身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有重要的意义在的。

Q

对于想向高中数学教师方向发展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心得体会吗?

要顺应时代潮流,要培养、锻炼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例如20年前,可能没几个老师会做PPT,可到了现在,要是说哪个老师不会做PPT,那感觉基本是不可能的。其实PPT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它代表了某一种在教学中会出现的新事物、新技术。因为以后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一些技术出现,所以我们学习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想当高中数学老师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常回高中看看,多和自己的高中老师们交流,看看他们的工作状况如何。此外,还要注意当老师的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来源:公众号 复旦大数院帝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