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孙贤波:知行合一,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文章来源:2023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1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洪文杰
孙贤波:复旦大学1991级物理二系(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199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硕士师从周祖铭老师,从事有关废水膜处理的研究,发表SCI论文一篇。凭借硕士期间的出色表现,1999年,孙老师在加入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继续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孙老师主要从事废水处理技术的基础研发,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环境工程VR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同时,孙老师还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实验中心及本科教学。
初遇复旦,养成良好习惯
访谈伊始,孙老师回忆了他在复旦求学的经历,1991年,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复旦大学,开学前的大连军训,让同学们迅速熟悉,结下友谊。进入复旦大学后,孙老师对复旦大学的人文氛围印象深刻,作为全国重点大学,每年有不少名人、专家在复旦大学讲座,孙老师抓住机会,参与了多场不同学科的讲座,大大扩展了视野,为日后交叉学科的研究埋下了种子。
复旦的学生都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高中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复旦后可能变得平平无奇。面对落差,孙老师迅速调整好心态,认真学习,主动与老师讨论,考前保持“平常心”,尽力就好。本科四年的基础教学,让孙老师积累了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并养成了广泛涉猎、踏实工作、尽力而为、保持平常心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孙老师的科研和生活有很大帮助。老校长杨福家先生在毕业典礼上对学生的期待“希望复旦教会大家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学习方法”,以及复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更是影响了孙老师在入职华东理工大学后的科研、教学工作。孙老师的授课及研究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展开,这一理念也与当前“双一流”“新工科”的教育理念一致。孙老师在复旦养成的良好习惯,让他一步步成长为拥有国际视野,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优秀人民教师,并带领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先后获得新工科认证、一流本科专业认证等一系列荣誉。
研学复旦,明确发展方向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孙老师化学知识的储备不断丰富,对化学的兴趣不断加深。在实验课程上,董文博老师和杜慧芳老师的耐心指导,让孙老师的实验技能不断提高。1996年,孙老师加入周祖铭老师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成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首届硕士生。周老师待人友善,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孙老师影响很深。孙老师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废水膜处理,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面对实验的不成功、数据的不稳定。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孙老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以第一作者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复旦的科研经历,让孙老师受到了严谨的科研训练,不断明确了之后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特点,他选择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开启科研之路
加入华东理工大学后,孙老师自学环境工程设计相关知识,将复旦学到的环境科学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相结合,进行工程设计实践。凭借扎实的化学、生物理论基础,孙老师将生物、化学原理用于污水处理,将独立的处理工艺整合形成完整的废水处理流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孙老师将VR技术与环境工程结合,通过VR影像生动展示污水处理工艺、废气治理工艺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艺,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形象了解环境工程中的典型构筑物,处理工艺。目前,环境工程VR虚拟仿真技术已成为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品牌之一,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展望行业前景
在复旦大学毕业后,孙老师专注于环境工程方向的科研教学,目前已成为行业专家。针对环境专业的发展现状,孙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环境专业目前依旧是朝阳产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的推进,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环境专业的人才。在水处理方面,随着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污水处理设施需要提标改造;在废气处理方面,特别是对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治理,传统的RTO燃烧技术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现有工艺需要改进;在固废治理方面,垃圾分类的推广以及“土十条”、生态修复政策的陆续出台,社会急需环保的固废处理工艺,都给了环境工作者许多施展拳脚的机会。但是,由于市场有限,技术门槛高,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增加,环境专业的竞争不小,只有真正掌握扎实本领,拥有关键技术,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传统环境研究和岗位受到挑战,将传统的环境工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或许是未来环境专业的发展方向。
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孙老师特别强调在学习和科研中要做到“知行合一”。“知”主要指对研究方向的了解,通过看文献、上课积累知识,思考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行”主要指行动,通过实验、实践,将“知”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实现方案的过程中,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因此,需要将“知”和“行”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问题解决,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都是不正确的。对于研究生而言,面对结果异常、数据不稳定,要找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问题的关键,进而推动后续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找文献,获得答案。这样才能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收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