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耿联:回归初心,砥砺前行

2023-09-07|校友走访

9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耿联:回归初心,砥砺前行

文章来源:2023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1中文系研李瑶瑶

 

人物简介:耿联一毕业便投身新闻事业,从业至今28载。从填报志愿时怀揣新闻梦,到进入中国语言文学系求学,再到毕业时进入新闻行业,成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高级记者,并于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获评“江苏名评论员”。耿联对自己的求学、职业生涯满怀感念,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学习、砥砺前行。


01

大师云集,汲汲求学


一别经年,耿联依旧记得,邯郸路上那扇向他敞开的复旦大学大门。走进这扇大门,作为浸润在鱼米之乡的青年,他在复旦看到了别样的风景。从迈入大门到瞻仰毛主席的雕像,“巍巍学府”之感油然而生。来到复旦大学后的一切感受,莫过于“震撼”,耿联知道,自己与复旦的情缘将徐徐展开。


“或许是高考各科成绩里,语文分数相对高些吧。”误打误撞进入中文系,一切都是新奇。校门对面的文科楼、文科图书馆,他常驻其中,迷茫而感美妙。1990中文系新生约40人,汉语言专业十几位同学,大家彼此相熟,互相照拂。时间久了之后,耿联感受到了恢廓的学风。


耿联当年的老师有陈尚君、骆玉明、叶保民、申小龙、汤珍珠、吴中杰、戴耀晶等等。他们精深的学养、学识,踏实求真、待人处事的艺术,让他现在依然感到受用终身。“那是一群‘大家’。”回忆起在中文系学海畅游的情境,耿联露出笑意:“课上的细节都历历在目,譬如讲戏剧的李老师上课,讲着讲着就能亮一嗓子,还安排我们去看一场昆曲折子戏。”


习从大师,耿联满怀感念:“在我看来,中文系的学习在为人生铺路。不仅撷取知识,也在自我修炼,那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复旦中文系老师们的课堂启发了耿联转换思维方式,学会多样角度看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他“豁然开朗”之感,让他能够跳出局限,深度思考问题、看待人生。


02

回归初心,终身学习


毕业之后,耿联的三十多位同窗有的继续治学,有的进入机关,有的怀着作家梦想写点什么,耿联则走上了冥冥之中注定的新闻行当。


“毕业之际,学校鼎力帮助大家。邻近毕业的时候,我也协助老师跟一些来访企业对接。”在他的印象里,有新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等单位主动来中文系挑选毕业生。他在大三的正式实习中,进入新华日报。采访别人、形成铅字,这样的过程,耿联很喜欢,也很享受,最终与新华日报“双向选择”。


进入单位后,“名校光环”成了一柄双刃剑,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一工作,人家知道你是复旦出来的,都会高看一眼,也会有高期待,对你高标准。那你只有吃人家没有吃过的苦,来达到别人的期待。”耿联回忆,自己在岗位上深切感受到“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滋味。


为了获得成长,不辜负期望,他持之以恒地锤炼自己,在岗位上习得新闻系同学在大学四年里掌握的那套流程,一遍遍复盘。经验越充足,耿联愈发意识到,当初在复旦中文系的学习是一生的财富。


“那套流程不是全部,现在新闻岗位也很希望纳入多种学科背景的人才。一个事件、一种现象,如何见微知著,又如何深入浅出,使用透彻的语言让读者明晰,让该行业的专家也满意,这才是关键。”正是洞察了行业的需要,从亦步亦趋的模仿到挥洒自如,耿联如今仍在不断学习,践行终生学习的理念。


03

怀抱信念,珍惜时光


“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每当耿联遭遇挫折,他都会在心中将这句话默念数遍,母校的精神内化成了他的部分信念。他坦言,这句诗句,亦照亮了他走出校园的路。“不仅告诉我去追求光明,勤奋努力,而且也是一种愁苦的消解——你知道的嘛,第二天还会有光明,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岗位上,耿联也曾有意气用事的时候。譬如刚工作两年之际,领导有意将他调到苏北某市任记者站副站长,想要栽培他。但是耿联当时回绝了。多年以后他进行了自我反思。“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少怀着怀才不遇的愤懑,而要多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要能听得进劝,听得进批评之声。”


母校,是每一位学子的精神家园。一方面,耿联时常遗憾自己当年没有抓紧时间多读些书、多听些讲座,虚度了不少光阴。故而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刻时光。他认为每一位能进复旦的学弟学妹们都是凭着过人的“硬实力”,因而他愈发希望大家从校门走出来时,同样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去掉名牌大学包袱,踏实进步,以实力示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