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级中文系博士李贵:大道惟艰,时节如流
文章来源:2023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2级中文系博王文欣
李贵:1998级复旦中文系博士,大阪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苏轼诗文精读》等。李贵老师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就读于四川大学,师从周裕锴先生。完成硕士学业之后,李老师有志于在宋代文学领域进一步深耕,奉周先生“转益多师”之命,又对宋代文学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仰慕已久,遂拜入王门。在复旦的日子里,王水照先生的言传身教给李贵老师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让他极大地开拓了学术眼界。当时王先生已经不开设大课,师生面谈便成为了求学问道的重要机会,先生所给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指导意见,更多的是宏大的学术视野。李贵老师回忆,在一次交谈中,王先生以林庚“盛唐气象”之说为例,强调要提出“具有学术概括力”的命题。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精准地点明了著书立言的门径,令他至今记忆犹新。除却亲炙謦咳,李贵老师也常在阅读先生文章时体会研究之义与为文之道。当写作论文陷入困境时,他便会翻开王先生的著作,加以揣摩,开拓思路。李老师笑着说起,王先生也曾表示会在钱锺书、何其芳等前辈的著作中汲取灵感。如此看来,这也未尝不是一种传承。此外,李贵老师认为中文系的专业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也为他的研究之路夯实了基础。谈起印象较深的课程,李老师不假思索地拈出了一长串名字:陈尚君先生的文献学、文史考据方法论等课程对文献基础和考辨能力大有增益,史地所邹逸麟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课程为他后续开展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指引,哲学系王雷泉先生的佛教哲学课程强化了研究佛教文学的专业能力……朋辈之间也多有切磋问学,李老师一直将师兄朱刚教授视为榜样,当时朱老师留校任教不久,李老师不仅时常向师兄请教,也以“忠实粉丝”的身份始终关注、学习其著作。谈及立志于学术的发端,李贵老师表示在高校执教的愿望萌生在大三。对于在川大的本科生活,李老师幽默地用苏轼诗中的“蜀人游乐不知还”来形容。怀抱着对大学教师生活相对自由的想象,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学术生涯。2001年,李老师从复旦中文系毕业。求职的过程颇为顺利,此后的职业生涯也进展迅速。毕业之后两年,李贵老师即晋升为副教授。导师王水照先生对其专著《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也予以了高度评价:“在他刚刚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关于这个论题,学界相关论著还比较少,若干年过去了,‘中唐-北宋’的诗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学界来说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值得庆贺,对李贵来说恐怕却是无形的压力。不过这部书稿雄辩地证明,好学深思的他在广泛吸取海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力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而这背后是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在这本专著的《后记》中,李老师写道:“十一年来,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杂乱的表格填写常常打乱写作。在写作的最后阶段,儿子出生,有时只能边照顾幼儿边工作,思路不时中断。”而且,在日渐严峻的学术生态中,学科平台、行政事务等非学术因素一度给他的个人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对此,李贵老师向学弟学妹建议,职业生涯如果遭遇瓶颈,更换平台是化解发展难题的一种方式,而最重要的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要“做好本职工作”,明确自身的追求所在。不同于学生时代,青年教师走上学术岗位以后,不得不面对诸多杂务,也会有许多诱惑,而在重重压力之间,尤其要注意保持“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乃至于“有所拒绝”。对于复旦的培养模式和学习氛围,李贵老师多次提到“自由”,强调始终铭记校歌歌词中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李老师认为,此种自由的风气涵养了复旦学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主义,有时在现实世界之中或许会显得“心高气傲”。当然,这种“心高气傲”并非全然负面,较之“眼低手低”,至少应首先做到“眼高手低”。就像章培恒先生说的,年轻人很难达到眼高手高的地步,“倘再不准他眼高手低,那他就只能眼低手低,一辈子向所谓专家、教授也者顶礼膜拜,也就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实际上,只有眼先高了,手才能跟着高上去”。当然,在现实生活之中,也须从实际出发,坚韧不拔地进行历练。最后,李贵老师向学弟学妹们赠语:“珍惜在复旦的每一天。”在李老师著作的末尾,有一句话恰可与之呼应:“大道惟艰,时节如流。”前者是对同学诸君远瞻前路的期盼,后者是回顾来径的夫子自道。在不舍昼夜的波涛之中,惟有独立、自由与坚守永不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