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级药学院本博李潮:沉淀内在,不畏挑战

2023-09-07|校友走访

图片


14级药学院本博李潮:沉淀内在,不畏挑战

文章来源:2023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2级法学本科生刘诗彤


 

李潮:复旦大学药学院2014级本科生,2018级博士生,现就职于上海迪赛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1
复旦求学:沉淀与蜕变

李潮学长高中时对医学、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本科阶段选择了复旦的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在复旦继续深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谈起在复旦的九年求学时光,李潮学长认为自己获益良多。大一的通识教育打开了不同方向拓宽视野的大门,而后面的专业课程则为他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比较扎实的药学基础。“我从一个高中生先蜕变成本科生,然后再蜕变成合格的药学的本科生,再到药学专业的博士生,这样一个蜕变过程都是在复旦实现的,特别感谢复旦能够提供这样良好的教育和资源给我们。”

谈起在复旦的生活,李潮学长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实验室的经历。他在大二进入实验室跟着课题组的老师做项目一直到博士,在这同一个实验室学习了八年。研究生阶段老师整体的要求比较高,困难比较多,压力也比较大,但是靠着自己的内在的精神支持、师兄师姐和老师的帮助,他慢慢地掌握专业知识,捡回了自信心,最后项目也圆满完成。“这段经历在我九年的复旦生活里是特别宝贵的,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慢慢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扎实,结果就不会差。”
 
02
职场扬帆:挑战与转变

李潮学长目前工作的领域是药物研发,主要面向的是适用人群比较宽泛的药物市场,治疗的领域偏向于抗艾滋病的治疗。去年疫情期间国内首批拿到辉瑞抗病毒药仿制权限的就有他所在的公司。选择研发这条路,是因为他觉得国家在药物研发这块技术卡脖子问题比较严重,跟国外差距较大。“我希望能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研发、学习经历,研究出真正能用到人身上、对治病有帮助的药物,将自己的学识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读书期间学长研究的是较前沿的基因药物,但是它的研发周期、耗费成本比较高,转化效率、市场接受能力都比较差,更偏向于精准医疗或者个体医疗。而他们现在做的常规的固体片剂,可及性比较高,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因此能够造福更多病人。所以就选择了去做可及性更强、受众更广的固体制剂。

关于进入职场后最大的挑战,学长认为是学习到的理论和工作中实操的对接。读书的时候,整体的自由度比较高,就是你自己去构思、设计、操作,实验数据出来以后自己去整理。但是工作后公司对规范性的要求特别高,每个流程都需要双人签字,对每个流程的要求都要熟练掌握。“整个药物的研发对从业者的需求跟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其实有很大偏差,但其实这一点是我们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我最近一个月一直在补从事药品生产和研发这一块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后面我要尽快去克服的一个困难。”

谈及药物研发行业,他持积极态度。“好像没有什么时候的人比现在更关心自己生命健康方面的问题了。大家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自己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变高了,这就对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怎么更快地去创造出应对新生疾病的药物,而且你的药最好要便宜一点,这样大家才能买得起、吃得起,当然前提是要有效、要安全。”总之,他认为药学行业稳中向好,前景十分乐观。
 
03
建议希冀:自学与合作

初入职场不久,李潮学长认为最应该培养的是自学能力。“工作以后,其实是没有人有义务去带新人熟悉流程,而且他默认你进公司以后都是要为公司创造价值,那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学习了,白天有机会的话就和公司的人学习,晚上就得自己去学领域内的知识。”因此他认为,要真正地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每天进步一点,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第二个就是沟通协调能力。在学校里有些任务是被学校的后勤职能部门消化掉的,学生在学校里很难接触到跨部门的协调沟通。但等到了公司以后要自己去协调资源,并把他们整合到项目里,实现项目从立项到最终验收的管理。学长以自己的工作为例,他负责做制剂研发,但是还需要和市场部门、采购部门进行跨部门的协调,需要全链条的合作,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这个过程对沟通交流的能力要求很高。

访谈的最后,学长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发掘自己的内在力量,学会调试压力,面对困难要保持信心,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