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级新闻学院本科张家愉:去做不同人群之间沟通的桥梁

2023-09-07|校友走访


图片

96级新闻学院本科张家愉:去做不同人群之间沟通的桥梁

文章来源:2023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1级法学院本汪震薇

张家愉:复旦大学1996级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本科生,现任新民晚报文字编辑。

Q:您如今是新民晚报的文字编辑,请问您入学时和毕业时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现在的职业发展是否符合您在大学时期的职业预想?
A:入学时是奔着当记者而来的,本科期间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琢磨采访的学问上,只有少数课程是学编辑的。但在大实习时,做的是报纸编辑,后来就入职当了编辑。当时报社有一种说法“编辑比记者高半级”,就是说编辑除了采访基本功外,还需要有策划选题甚至指挥记者的能力。想想当编辑不离新闻本行,而且先从编辑入手,将来也有机会转到记者岗位上。所以就接受了当时的安排。在编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干到现在,中途去做过记者,发现对体力的挑战太大,自己不适合做这个岗位,就安心做编辑了。现在的职业发展基本上还是符合当年在大学时的新闻人的理想的,只是具体岗位不同,所以就不纠结啦。
 
Q:请分享一下对您的成长影响较大的校园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对于您的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大二和大三上学期,都在编辑学工部旗下的《复旦沙龙》,有了很好的练兵机会,所以后来正课学到编辑课,讲到画版样、电脑照排的时候,已经非常熟悉了,还能为一些没接触过这个板块的同学解答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因为有了这段上手的机会,后来到报社做实习编辑,也很好地适应了岗位需求。这是非常感恩的。

记得我们班刚入校的时候,很多同学就展露出了相当的才华,且性格各异。所以平时相处时,他们很好地激励着我不断在学业上求精进,也让我学习怎样与不同的人相处,因而我日后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合作伙伴时都能相对从容地应对。能和这群伙伴共同成长,也是人生难得的财富。记得我当时体育成绩很差,有一学期因为跨栏时腿始终打不开,差点通不过,多亏同学多次鼓励,也帮着我到老师那里争取降低难度,才涉险过关,心里对同学充满了感激。
 
Q:请问您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您现在的工作状态和之前想象中的工作状态会有什么差别吗?
A:在高中的时候,就有了想做新闻人的理想,到了学校,因为英语强一些,就选择了国际新闻,再到实习,乃至实际工作,因为所学专业对口,就进了海外新闻部(后改称国际新闻部),采访过APEC会议这种用到英语的场合,也做过外稿的编译工作,现在偶尔也会做包括老外在内的人物专访。这一路是顺水推舟地在走,没有太多自己的规划。

现在的工作比较平稳,而以前想当记者,和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关。但是做编辑对我来说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尽管每周重复着相同的版面,但每次遇到的稿件都是全新的,意味着新一次的量体裁衣,或者哪怕面对同类型的稿件,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也可以呈现有创意的布局。对我来说每次都是一次新的尝试,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乐在其中。
 
Q:您认为从学校毕业后有哪些重大的思维/习惯转变?您认为在校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联系是怎样的?
A:因为在主流媒体,一个学院派需要把国家最新的纲领性的精神落实在工作的一点一滴,是学问,也是艺术。

还有,学校里比较多的是新闻作品的赏析,到了实际工作中,每件新闻作品是实打实地要自己制作出来的,所以很多细节方面的打磨,一个是自己实践中总结,一个是从同事、前辈那里学来,做人是越来越谦虚踏实了。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有很高的站位,能放眼全局,是好事。同时还要务实、接地、链接各方面资源。未来会需要很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业肯定有难度的,这需要勇气,敢想敢做,科研和产出两方面如果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会有更大的伸展空间。
 
Q:您认为现在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有什么建议?
A:务虚,也要务实。最终走到金字塔尖搞科研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建议多一些创业设想的讨论,多一些专业领域的实操类的创新,多一些跨专业的头脑风暴、小组合作。

建议大家趁着人生最好的年华,把自己最擅长的能力用于自己真正最热爱的事上,坚持多年地一门深入,一定会有收获的。不要冲着当下热门的行当,奔着钱而随大流。钱也是为了创造世间的真善美而流动着的,千万不要把副产品当成奋斗目标,就太可惜了。
 
Q:您认为文字编辑这一职业是如何构建起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关系的?您是如何锚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A:之前做一些国际副刊的时候,经常会收到读者来信,有的是投稿,有的是提意见的,都能从中看出读者的需求和对编者的期望。所以一直不敢懈怠,每次除了诚恳地回信之外,也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选稿、编稿方面精益求精,尽量满足大众持续变化的需求。

其实,一个编辑,也是一个普通读者,也经常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新闻作品。这些年来,从追求卓越到甘于平凡,我觉得做个老实人最重要。以前总是追求版式标新立异,这些年反而更加在每一个标题、每一个用词上使劲了。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一个新闻人就是在不同人群之间沟通的桥梁,行文越是朴素,选材越是凡人小事,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将素材本身的涵义更逼真地呈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会得以实现。
 
Q:作为一名新闻人,请问您如何看待现在网络上的一些“纸媒已死”甚至“新闻已死”的声音?您认为新闻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声音?
A:纸媒是不容易消亡的。现在的速食阅读,只是在让人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且大量读到的都是带有负能量的新闻。迟早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这样的选择给自己身心带来了多大的副作用,也就会回头了。纸媒上呈现的深度好文,未必很长,但它就像一壶上好的茶,是值得细品的。

就我个人而言,哪怕到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么多了,我还是会陪着孩子不时地读一读我们报上“夜光杯”的文章。自己有空也会为“夜光杯”写点稿子。平时自己也更青睐于读纸质书,发现读上乘的纸质书一来更读得进去,二来似乎比读电子书还更快(毕竟后者相当伤眼睛,也即古人说的“久视伤血”)。

未来的纸媒,可能不是传递消息的主流媒介,但一定是传播正能量的主要渠道。其实每个人打心底里还是向上向善的,经历了现在这个阶段,触底反弹是必然的,还是会回到深度阅读上来,只是到那时的深度阅读并不以长度来赢得人心,靠的是思维的高度。
 
Q:您有什么学习/生活建议可以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
A:学习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真爱来选课,千万不要随大流。选中的主业一定要一门深入,舍得花精力。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争执,往往是出于误会,不要在意,只是过眼云烟罢了。学校里的生活丰富多彩,都是体验,但不要贪恋当时的感觉一再抓取,忘记了自己来此一生是来奉献的,记得“越给才越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