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中文系博士王欣悦:教育是场双向奔赴的生命共振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生毛希宁
简介:复旦大学08级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即入职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工作至今。现任语文学科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浦东新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问:您认为在复旦中文系的学习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答:我的导师陈尚君老师常提及“格局”一词,后来这个词在网上流行起来,还出了“格局打开”的表情包。但早在这之前,陈老师就反复强调,做学术要有格局。同样是发表一篇文章,有的只能解决一个点的问题,有的则能关联同类问题,连成一条线,甚至能解决一个面的问题。陈老师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于解决点的问题,这对我触动很大。本科时自己的学习比较基础,解决一些基础问题、有点小发现,发表了文章就容易自我满足。但从事研究工作,得清楚自己做的是点、线还是面的工作。
问:您在复旦求学的五年里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答:复旦的生活给我带来最大的财富是我的室友,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至今仍然保持着联系。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城市,但每年都会见面,这份同学情谊是复旦给予我的珍贵礼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海派文化带来的自由感,不知道“自由”这个词是不是用滥了,但它确实“打开”了我以往的生活。在光华楼前,常常能看到有人随意漫步、唱歌,这种场景在平常大街上很少见,可你说当人想唱歌时,为什么不可以呢?我想这也算是对自由比较具象、简单的诠释吧。
问:大学期间您空余时间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答:相较于音乐、美术这类传统的爱好,我觉得和室友在一起吃饭更是一大乐趣。我在中文系读书时常被同学们戏称为“食神”,以致取代了本名。后来我教过的学生也来到复旦读书,还开了公众号,我叫她“食神二代目”,戏称她继承了我的“衣钵”,也成了复旦的“食神”。对食物的爱好,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只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吃什么、在哪吃都很愉快。
问:您当时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
答:我读书进程较快,5年硕博连读就毕业了。起初只是觉得毕业时总得有点证书,就去考了教师资格证。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基本具备并认同教师所需的核心能力。当时同门师妹硕士毕业去了高中工作,我去看她,看见她从阳光下的教学楼神采飞扬地朝我走来,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于是试着给上海的高中投了简历。机缘巧合,那年12月,我现在所在的浦东分校第一年启动,要确定教师名单,打电话给我说如果愿意入职就上报区里,我想着先试试看。寒假把博士论文也写完了,也就顺理成章来工作了。我们学校当时刚建,以一群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齐心协力,竟然也把学校运作了起来。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我在这过程中很开心,也就顺理成章走到了今天。
问:从教这些年里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吗?
答:首先,同事间构成的职场软环境让我很满意,也很珍惜。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同事志同道合、环境公平公正,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的学生也给我带来很多收获,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届学生。我们学校当时是新学校,又是一群很新的人抱着很新的理念在做这些事,所以教第一届学生时大家都在摸索,学生入学时还戏称自己是“小白鼠”。我和这些第一代“小白鼠”们至今还有联系,假期经常聚会,他们如今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有的成了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有的同学作词出色,出了很多歌,还有的当了老师,我们在教研活动上还能遇见,这都是让我作为老师感到由衷骄傲的事情。
问:您觉得高中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答:我倾向于定位为“情感支持者”。高中生不一定随时需要情感支持,但需要时,老师要能给予。这种情感支持不是靠频繁交流才形成,而是在日常课堂上传达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没有给任何人带来枷锁,它可以化解人们的焦虑,化解包括现在优绩主义、工具理性的困扰,你如果能展现出来,其实就给学生松绑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给到的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情感上的支持,我觉得这也是语文学科真正的影响所在。
问:AI发展突飞猛进,包括今年DeepSeek的发布也掀起了一波讨论热潮,您觉得AI对未来教育发展会带来哪些改变呢?
答:未来难以预测,AI发展太快,我们不好就它现在没有的功能去说这个东西它能否取代人类。但我常和学生们交流一个观点:从语文角度来说,AI能写诗,可哪首诗好,得自己挑;它给出很多表达,哪个适合自己,也要自己选,这考验的是个人审美素养。从技术角度来看,AI让我们更关注学习的本质。古人背诵课文是因为获取原文不易,但现在我们用搜索引擎轻易就能查到。我们之所以还在背诵,是因为我们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内化知识。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这些素养还是需要靠看、靠背、靠品悟才能装进脑子里。AI能更高效提供我们想装进脑子的知识,也能替代产出一些形式化的内容,但需要审美加工的东西,它虽然能产出,却仍需人工筛选,所以说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可能就是些最本质的东西。而从职业角度,若把老师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我知道你不知道,然后我告诉你”的知识传授者,那老师的价值将不复存在,因为搜索引擎能查到大部分知识。但像我刚刚提到的情感支持,虽然AI可以说出很打动人的话,但是正因为它不是人,所以它说的话再漂亮你还是不满足的。所以我想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老师给予的永远是作为人的情感支持,这是我们区别于AI的一个优势。
问:中文系的很多学生也会选择毕业之后进入基础教育行业,像中学招聘的话,我们作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准备呢?
答:从招聘角度看,考下教师资格证就是个好的开始,表明你已经在这一行迈出了第一步,最好还要有相应学段的教育实习。实习经历上要突出你的收获,不能只是简单地听课、改作业,你改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学生的什么问题,有没有去跟学生沟通,有没有自己的一种反思,听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收获,要让人看到你做这些事的时候走心了。
面试时,被问到实习经历,要能说出你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和对课堂的观察,体现你对职业的敏感度。如果没有实习经历,就思考如何将专业课知识转化为可教给学生的内容,设计专项课,实现高中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让老师觉得你认同这个职业,积累的知识对职业有益。另外,个人气质、谈吐、沟通习惯也很重要,这不是刻意准备的,不是做出样子让别人选,而是让面试官鉴别自己是否合适。如果老师们都觉得不合适,也没必要勉强,否则工作不开心也没意义。
问:您作为过来人,对我们中文系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祝福吗?
答:大家都很优秀,我们复旦的同学们会在大学期间自由地尝试、体验不同的路径。我希望大家能尽快找到自己,我跟自己的学生、现在也在复旦读书的同学们聊,觉得跟我们那时相比,现在的路径虽然不一定更单一,但确实更清晰透明了。这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每门课能拿多少绩点、怎么考试,都有资源可查。以前没有,所以大家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现在都有了,你能预知每个举动的结果,选择反而就少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希望大家能快乐自由一些,别太担心下一步的结果,好好珍惜尝试、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