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级哲学学院博士张敏琪:让理论行走在新疆大地上

2025-03-03|校友走访



18级哲学学院博士张敏琪:让理论行走在新疆大地上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4级哲学学院硕士生顾小龙


张敏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2021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21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现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与学术副院长。致力于结构性暴力批判与交叉性理论。


01 坎坷求学路


当问到张敏琪学长,如果再来一次,您还会选择复旦哲学学院吗?学长毫不犹疑地回答道:肯定会!


张敏琪学长的本科,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软件工程。然而,学习工科并不是他的志趣,“当时就是看分数线,哪个专业吃香,就去选哪个”。在本科期间,他的心灵升腾起对哲学的无限兴趣与爱好,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来到复旦哲学学院听课。哲学的超越性与复旦哲院的精神氛围深深地吸引着他。


本科毕业前,学长一门心思就要考复旦哲学学院的研究生。回顾起这一段经历,学长微笑着说:“我其实很坎坷啊,我大四第一次考研,没有考上,就去工作了。”在之后工作的三年里,学长在空闲时间里仍然坚持学习哲学,每年都参加考研。有志者,事竟成。在第四次的时候,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复旦哲学学院。


入学院之后,学长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选到了他心仪的导师王德峰教授,并在之后成为了他的最后一个博士。跟王德峰老师求学读研的六年,对学长来说,是每时每刻都感到幸福与满足的。王德峰老师不仅仅教给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阳明心学这些哲学理论,还带给他生活上的关怀与指导。哲院老师们精心打造的课程,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眼界。除此之外,还有在他看来“单纯”的同学们。他说,哲院的同学们不会有太多功利性的考量,大家都是出于对哲学的热爱来到这里,享受着哲学智慧的美妙。这种氛围是哲院宝贵的财富。他说,在哲院的六年时间里,他每学期都会审视自己在智慧上有没有成长,并且总能得到心安的答案。“我非常庆幸自己当时坚持考复旦哲学,如果人生再来一次,我仍然会这样选择。”


02 求学复旦:生命的滋养


谈及为什么选择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从复旦哲院毕业之后的工作地点时,张敏琪学长满怀感激地说:“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哲院,还有复旦的通识教育中心和基层就业协会。”


在复旦时,学长事实上不仅面临着学业压力,还有生活的压力。他那时已经成家,需要靠勤工俭学与爱人共同承担家庭。“那时候我做过助教、助管,还做过复旦通识教育中心的助教协调员,还在外面打好多份工,给别人做公众号等等。”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将他压倒,反而打造了他坚韧不拔的人格特质,愈发培养了他关注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


哲学一定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看似高深的理论背后,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悲悯心;哲学亦不是单纯飘在天空中,或高悬在象牙塔中的思辨之学,而是给现实人生以幸福指南的切实之学。怀揣着这样朴素的信念,学长在一开始学习哲学的初心即是“要去改变世界”。于是,他在复旦求学的六年间,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在当时学院辅导员赵琪老师的支持下,利用复旦研工部的社会实践项目与复旦基层就业协会的挂职锻炼机会,到全国各地更深地了解和感受社会现实。他的足迹不单有京津冀、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也包括了祖国的边疆。


彼时,复旦基层就业协会有赴新疆克州挂职锻炼的项目,借此机缘,学长踏上了前往南疆的列车,在阿克陶县巴仁乡巴仁村参加了几个月的基层工作。


这次去新疆的经历,对学长的震撼是巨大的。“我原以为新疆是一个落后的地方,然而去了之后,发现它在一些方面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新疆的战略地位与特殊区情,还有在新时代率先开创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带给学长的,不仅有对新疆认识的全面更新,更有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全新思考。新疆大地上澎湃的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的创新,而“这些东西都是我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正是这次经历,服务新疆人民、建设祖国西部的想法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与壮大。


回校之后,他立志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彼时,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复旦哲学院联合开办了首届“未来教师培训计划”,学长积极参与培训与考核,并成功通过最终考核、获得优秀评价。


毕业前,没有丝毫犹豫地,学长只将简历投给了新疆的高校,最终入职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今,学长已经是新疆大学马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与学术副院长,践行着自己当初扎根新疆大地、服务新疆人民的愿望。


03 哲学生命的凝结:让理论行走在新疆大地上


张敏琪学长如今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科研以及行政工作。


学长将教学视为是第一义的事情。学长承担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专业课,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思政课。谈及教学,学长感念起当初王德峰老师上课时的情景。王德峰老师上课之前,即使是上过很多遍的课程,也会用好几个小时认真备课,而且每次上课的内容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学长将他看作是自己的榜样,谨记他的教诲:“做老师,首先要做到问心无愧,不辜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不浪费学生交付的生命时间。”学长在教学时,不仅花费大量时间认真备课,而且还利用各种新技术收集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与调整,以此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贴合学情。正是在这种努力下,学长多次获得了自治区和学校的教学竞赛奖,也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作为硕士生导师,学长将与学生的交流看作是重中之重。学长带学生,延续了当初在复旦时王德峰老师带他的方式。他回忆说,当初王德峰老师每周都会带学生们到办公室里聊天,在聊天中谈哲学问题、谈为人处世、谈生命情感,临近饭点了还会请学生一起吃饭,每一次聊天他都能获得很多启发;如今,学长同样坚持每周和他的硕士生们见面,鼓励学生说出最近正在思考的问题,以聊天的方式探讨哲学理论、互相启发智慧。


谈到哲学学习对工作的帮助时,学长表示,“哲学给人以问题意识。”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他总是想要阅读尽可能多的书,贪图更多的知识。而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过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学长慢慢完成了融问题意识于学术研究、铸问题意识于生活实践的转变。学长提到,他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推进着自己的理论思考与问题意识,真正做到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了与学生们共同成长。“我曾经担心自己最高的学术成就就是博士论文。但是,到今天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我已经比三年前的自己走得更远了。”学长的秘诀即在于,让丰富的生命生活滋养哺育哲学。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学长正以自己的人生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哲学理论真正行走在新疆的大地上。


04 寄语学弟学妹:学习哲学应使生活更幸福


谈及对学习哲学的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学长认真地说,希望大家可以不忘初心,越学越幸福。


不忘初心指的是,一定不要忘了为什么学哲学,保持自己学习哲学的源动力。学长提到,真正学好哲学的人都是从自己特殊的关怀和问题出发,但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世俗因素的干扰而偏离了初衷。但是一定不要忘了最初为什么去学哲学,只有从自己的初心出发,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越学越幸福指的是,学哲学应该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而非相反。哲学与现实不是对立的两极,哲学真正的力量在于,使得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境遇,都有能力去过幸福的生活。他说,哲学学得好应该是滋养人的,如果说越学越感到有压力或者精神状态越不好,那可能错失了哲学中真正宝贵的东西。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了保持对自身实践的反思,保持对自己生活的切身感受。


牟宗三先生曾言:“生命原是混沌的。只是每一人冲破其混沌,透露其灵光,表露其性情,各有其特殊的途径与形态。这在当时是不自觉的。惟不自觉,乃见真情,事后反省,有足述焉。”从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科生到复旦哲学学院的研究生,再到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哲学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问不但是书本上的哲学理论,更是要将理论熔铸于实践之中,以此展露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关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