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级国务学院向义海:心中有火,眼中有光

2021-01-08|校友走访

向义海:心中有火,眼中有光

供稿: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虞荟楠


20201219日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艺术家委员会成立仪式上致辞

  

向义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1994级本科生、2002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207月起担任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任上海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处长、秘书处处长,上海市委督查室主任,上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副组长、组长等职,并兼任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向义海从小胸怀朝宇、立志从政,在本科和硕士的人生路口上两度选择复旦,工作后不忘初心,在家国情怀的引领下为上海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始终认为,复旦国政系带给他的,不仅是学识学养、校园记忆和光环资源,更重要的是终身学习、脚踏实地、不甘人后的精神素养。

  

一、星河滚烫,人间理想

“祝贺你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录取!”一谈起关于复旦的回忆,向义海眼中的光芒一下子闪烁了起来。自从二十多年前收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起,这光芒从未在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眼中减淡过半分。

一进入复旦的校园,向义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狮城舌战》这本书。在1993年举行的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在顾问王沪宁教授、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等老师的带领下,由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等同学所组成的复旦大学辩论队,一鸣惊人,力战群雄,捧回了冠军奖杯和最佳辩手奖。此事一出,万人空巷 。受此影响,第二年参加高考的向义海毅然决然地填报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不仅希望能一睹最佳辩手的风采,还立志于在复旦潜心研读、成为一个纵横经纬的治国人才。开学典礼上学长代表严嘉的即兴演讲,以及后来国政系九二级所获得的全国先进班级标兵殊荣等,都坚定了向义海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心,“在国际政治系老师们的教育下,历届师兄师姐为复旦国政打下的社会声誉,对于我们这些当时既憧憬又懵懂的人选择自己的求学道路,肯定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向义海影响至深的还有复旦云集的大师们。他记忆中的复旦,是光华大道两旁的百年树荫,是物理楼前隆隆开过的校车,是不期而遇的谢希德老校长,而校长的和蔼致意总能让这位青年如沐春风。谢希德校长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也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我和谢先生正面接触过好几次,虽然她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高高在上,反而十分平易近人”。与谢希德老校长以及复旦其他老师的交流,让向义海感受到复旦的精神,自由博学,催人日新。

3108教室,是老复旦人的精神地标,是复旦人思想碰撞、学术交融的神圣殿堂。无论是美国前总统里根,还是两度出任以色列总理、签署《奥斯陆协议》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拉宾,抑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各界风云人物,都在这个百尺讲台上发表过演讲。向义海每天中午去本部食堂吃饭的时候,都会留意位于中央食堂正前方大道两侧的海报墙上有没有3108的讲座信息。“3108教室的这些报告,不仅吸引复旦本校的学生,周边的同济、财大的学生也经常来听,特别是国政系老师所开设的中美关系讲座,尤为受欢迎。当时声名显赫的沈丁立教授,在向义海的复旦求学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丁立教授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成归国,任职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从事军备控制与国际安全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美关系,在人权、最惠国待遇、台海等问题上呈周期性摩擦态势。沈丁立教授每每在3018教室开讲座,都会听者如潮。即使3108教室观者如云,即使同学们摩肩接踵,向义海也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接受前沿知识的机会。斗转星移,流年似水,而这位青年眼中的光芒,因学术洗礼而愈发炽热。


19978月,作为复旦大学代表团成员,赴香港参加两岸三地大学生学术交流,上照为交流期间参访香港贸发局

  

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向义海祖籍四川省南部县,因建设宝钢随父来到上海,小学、初中、高中都就读于上海宝山。当时上海实行“3+1”高考制度,即使渴望从文,但利弊权衡下,文理兼长的他最终选修物理。机缘巧合,那年高考允许文理跨学科通考,这次他决定重拾旧愿,填报的所有复旦专业都是文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理想而奋斗的道路。

向义海的初心是从政。这个种子是什么时候萌芽的呢?小学六年级时他有一次出黑板报,在收集素材时,意外看到一句话:“人生有三件大事——入队、入团、入党。”这句话一下子印刻入向义海的脑海中,并为之孜孜以求。他在小学时是原宝山县优秀少先队员,到了初中,他是宝山月浦中学1988级第一个入团的人,入团之后又担任团支部书记,初三时又成为校团委委员。高中时向义海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是上海市行知中学那一届毕业生中仅有的两名学生党员之一。我的入党日期是1994520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很牢。从政之所以成为他自小就有的梦想,一方面源于他的政治追求,另一方面也与他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有关。向义海从小学开始就当班长、大会委员,初中时是班长、班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负责人,后来还担任宝山区学联副主席;他学习工作两不误,初二和高三的时候两次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高考前夕,熠熠闪光的他通过学校的集体推荐,被复旦招办承诺只要高考分数过一本重点线,就能入读复旦大学。他至今记得那天上午,时任国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邱柏生老师打电话到他家里,告诉他被复旦录取的好消息。

他之所以选择复旦大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向义海的父亲是原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的职工,他父亲的一位年轻同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业余自学考取了复旦大学全日制大专。那个时候我父亲他们单位招录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来自于冶金学院,复旦大学毕业生非常稀有。我父亲的很多同事都对我说你以后也要考复旦,种子就这么埋下来了。

时光荏苒,倏忽四年。本科毕业吃散伙饭的时候,向义海与学术导师俞正梁教授交流自己大学四年的感悟。向义海欲扬先抑,他认为由于国政专业是交叉学科,知识点较杂,且大多是过去的知识,看似不能带给人多少实打实的历练,但是“国政的课程体系、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将让我终身受益。第一,本专业纵向的历史视角和横向的国际视野,能够让我们张大眼睛去思考全球问题,不同常人;第二,国政能让人有更大的格局,求学期间的所有问题——国家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区域问题等,都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的,而不是局限于一国一隅,更不是小我;第三,更注重人的思维训练,遇到什么问题,可以从古与今、内与外、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考虑,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让人更加具有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

向义海一度规划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还是离开了象牙塔,选择走向社会。但是他日后返校读研的情结未断。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在校门口偶遇浦兴祖教授,教授停下自行车把他拦住,很惋惜地问他:“向义海啊向义海,你为什么不考研究生?”向义海信誓旦旦,日后有机会必定重拾学术。2000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改组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他从同学那里得知,学院正从美国引进MPA项目,但是由于要求工作年限满4年的公务员才有报考资格,所以他决定两年后一定要报考MPA2002年秋,时任共青团杨浦区委副书记的向义海负责筹备杨浦区域16所高校大学生喜迎党的十六大文艺晚会,工作事务繁忙的他很少有时间复习备考,但他争分夺秒地学习,最终顺利上榜。攻读复旦大学的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项目,一是由于他本科的复旦情怀,二是希望再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三是尝试为自己工作中碰到的现实困惑找到解决出口。

  

1998年底,初入职场时工作照

  

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向义海1998年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前一年暑期被学校推荐参加“上海市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项目,被派到杨浦区委组织部任综合干部科科长助理。挂职期间,他工作出色,领导青睐有加。毕业后向义海以绝对高分考入杨浦区委宣传部,一年半后被抽调去参与杨浦区大学城建设(即现在杨浦的科创集团),复旦大学研究生公寓和复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的开发建设,其幕后都有向义海的身影。除此之外,向义海还参与了复旦周边的环境整治和东方大学城物业管理公司、东方大学城餐饮公司等公司的组建,为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出了贡献。他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两年多内,每年都获破格提拔,入职三年半就晋升为副处级领导干部,在团区委任内还考取了复旦MPA研究生。

在攻读MPA学位过程中,20045月向义海被选调到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综合处,从副调研员做到副处长、处长。担任处长之前,向义海主要是负责搞调查研究,为市委领导提供工作信息,发挥服务市委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进入市委办公厅后,向义海负责对口联系的第一个领域是上海市国资国企系统。当时市委、市政府正在加紧谋划推进新一轮市属国资国企改革。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壮士断腕的国企改革中首当其冲,一边是150万职工下岗;另一边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上海要全面推进浦东开发开放必须经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国资国企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又要兼顾社会和谐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实施再就业工程;既要考虑如何激发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又涉及面向全体职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问题;既要考虑效率问题,又要兼顾公平。“‘既要……’‘又要……’问题,是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两难问题,我们的改革通常是在统筹兼顾和不断平衡两难问题中得以深化的。”向义海如是说。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为了吃透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这一工作中的难题,师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并以之为课题方向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我们是善于思考者,而不是具体工作的简单从事者。”向义海谈到国政同学们未来的去向时,由衷地感叹道,大家无论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还是跨界,都将出类拔萃。学习能力、融合能力、适应能力、超越能力等,是母校带给每位学子的精神财富;而在物质层面,复旦光环和国务品牌能让人在职业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遇,在工作中积累更多的人脉和资源,“我们不可能是封闭和孤立的,公务员的工作经常联系社会各方,这时候就会发现复旦校友遍布各个领域,相当一部分都处在所在领域的高端。”向义海回忆起他从事推动智库建设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时候,复旦等高校的学术资源对其项目开展大有裨益,无论是宏观经济、社会治理,还是外交、法律问题等,复旦校友们都会鼎力支持。

“公务员,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从政是他从小的追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他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部分民众对公务员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成就巨大,但社会发展仍有不成熟的地方,一些老百姓本身的公民意识还不够强,往往以“为人民服务”为名要求公务员承担无限责任,而对公务员同样作为社会一份子应享有的基本权益不太尊重。其次,是市场经济大潮特别是收入分配行业差距、阶层差距明显的大背景对公务员追求体面生活带来的思想冲击,在现实条件下公务员必须克服很多诱惑。第三是工作上的挑战。现在的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然而在法治社会下“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又不允许像上世纪90年代之初那样先上船后买票”——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突破性工作并不容易,制度性成本、沟通协调成本很大。全面深化改革,对公务员的人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又和干部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担当意识、眼界格局等密不可分。


20076月在英国参加政府人力资源开发专题培训,此照为获颁培训结业证书


201961日参加全市少先队员六一集会活动

  

四、保持热爱,奔赴山河

“本科生思考和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必然的,也是现实问题。但我觉得不必纠结,抛开所谓的经济利益考量,按照自己的初心来选择。”谈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向义海认为,首先,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读大学是进入社会立足和竞争的基本门槛,所以大学生在不愁温饱的情况下选择职业还是有必要坚持自己的兴趣。

其次,对于走进社会的很多人而言会有“二次选择”的问题。不用纠结今天学什么和将来干什么的问题,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一方面,同学们最初的职业选择并不一定是基于对自己的真正认识;另一方面,不必惧怕人生行业的转换,“复旦学生有终身学习、适应变革的的能力优势,加上信心,就不会被淘汰”。

还有,要脚踏实地,不要因为自己头戴复旦的光环就锋芒毕露。向义海感叹道,不是每一个复旦同学都前程似锦,毕竟除了主观方面外,天时地利人和等很多客观因素都会影响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切忌好高骛远,要保持谦逊和坚毅,不骄不馁、不怕吃苦。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时代往往是靠精英来引领的。”特别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我们国家既要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参与国际治理,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复旦的同学尤其是国务学院的同学不能只是眼睛向内,做国内的公务员,更要有全球视野和格局,勇做国际公务员。“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既要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用时髦的话来说是‘自己的小确幸’问题,更多的还是要有点家国情怀。”在谈话的最后,向义海学长回顾所来径,语重心长地说道。

  


2018年本科毕业20周年返校,向义海(右二)及部分同学和辅导员的合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