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峰:站上风口,只因跋涉已久

2023-06-08|创业梦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雪峰

2003级计算机系硕士校友

上海万物新生环保科技集团

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太巧了,赶上风口了。”


“这个业务,是蹭了垃圾分类的政策做的吧?”


这是近几年,万物新生集团(爱回收)创始人陈雪峰不时会听到的声音。


“爱回收”,这家中国最早的二手电子产品回收平台,经过十余年成长和蜕变,如今已打通电子产品回收全产业链,还成功拓展了垃圾分类业务“爱分类·爱回收”,将曾经不被人看好的二手回收生意滚成了大雪球。2021年6月18日,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概股ESG第一股


联想到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垃圾分类新时尚”,有人觉得,陈雪峰运气好,正好赶上了国家政策的风口,这才成功敲钟——果真如此吗?


约上陈雪峰,听他回溯创业之路,答案在长长的时间线里浮现。

1

三年读研,

 成了“多一种思维”的程序员


陈雪峰宽脸浓眉,语速沉稳。他生于1980年,是湖北黄石人,本科在同济大学念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考到了复旦大学读研。


“我本科成绩并不算好,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觉悟……”自嘲“觉悟比较晚”的陈雪峰,进了复旦后立马开启了勤奋模式,一发不可收拾。


住在邯郸路校区北区宿舍的他,不但在实验室里用功,还立足自己的专业,早早地参与了企业实习。“我是我们实验室里仅有的两个全程在‘复旦光华’实习的学生之一。”他所说的“复旦光华”,全称叫上海复旦光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品和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当时它坐落在邯郸路上,时常有复旦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数学系、物理系等专业的学生到这里实习。在系里老师的带领下,陈雪峰也到了这家公司实习,正赶上公司的高速发展期,三年下来对于企业的运作过程有了许多直观的认识,也积累了不少思考。


回想起来,陈雪峰觉得这段宝贵的经历对自己形成“创业思维”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验室里,作为学生主要是做科研、看论文,获得学术提升;在企业里,则接触到了最新应用,开阔了眼界,“比如说VR(虚拟现实),到现在都还挺火的,那时候的‘复旦光华’就有这一类研发项目”;并且由于处于更直接面对市场的位置,也渐渐培养出与在象牙塔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比较早的时候就会去思考,我做出来的这个东西有没有价值?用户会不会去用?用户需求的点在哪里?……”这些潜移默化,逐渐塑造着陈雪峰对于产品、用户和商业模式的看法和逻辑。


不过,当他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时,还是按部就班当了一名程序员。只是,这个“码农”揣着一份不一样的梦想。

2

五年转型,

 一脚踏进“收垃圾”行业


上班才两年,因为一个契机,陈雪峰的创业想法开始冒头。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的师兄孙文俊。孙文俊当年在“复旦光华”当研发经理,陈雪峰在校时就在他的部门实习。后来,孙文俊去了另一家公司当IT负责人,陈雪峰毕业后也去了那里,两人成了同事。


2008年时,互联网上爆出一则“别针换别墅”的新闻,讲的是一名美国男子通过一连串以物易物,花了一年多时间,用最初的一枚大号曲别针换来了一栋别墅的一年使用权。这则新闻在中国传开以后,引发了网友热火朝天的讨论乃至效仿。有的人感叹网络的神奇,有的人看到了传播的创意,而陈雪峰和孙文俊则从中发现了一个事关普罗大众的“痛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自家多余物品将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于是两人决定以“交换二手物品”为切入点进行创业,合伙创建了一个C2C的网上交易平台——乐易网。年轻的陈雪峰就此成了一个平台的创始人。


当时两个人都还在上着班,用业余时间满腔热情地创业。2009年,他们携这个项目参加了复旦管院的“聚镜杯”创业大赛,获得了名次,外加10万元创业基金。“复旦管院老师们真的很支持我们,这笔创业基金现在看来是一笔小钱,但在当时那个节点上真的非常重要。


带着这创业生涯中第一笔投资,2010年,陈雪峰在杨浦区拥有了公司第一间办公室。“就在复旦对面的园区,是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从那时起,他从原单位离了职,正式变身全职创业者。


那个时期,公司的主要员工来自复旦大学的一些兼职学生和毕业生。不过,虽然团队人数在增加,但由于有效订单的缺乏,乐易网的业务却渐渐走入了困境。到了2011年春节前,公司的账面上仅剩35万元,眼看撑不下去了。


继续死撑,还是转型求生?陈雪峰在全公司发起了一次投票表决。全员总共8个人,居然投出了4:4的平票,陷入僵局。


就在那一刻,陈雪峰决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力排众议,要求公司立刻转型,领域依然是二手市场,方向就是二手电子产品回收。春节一过,立刻着手开发程序;同年4月25日,就在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全新的“爱回收”网上回收平台正式诞生


陈雪峰的这次转型,引来不少人的侧目和不以为然——二手回收怎么也摆脱不了“收破烂”的标签。尽管如此,有那么一件事极大地振奋了他的信心——“我记得很清楚,4月25日‘爱回收’上线当天,就有了第一单!


图片

3

十年“登山”,

坚守底层逻辑


早在复旦读书时,陈雪峰加入了学校的登山社团,登山从此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他也爱用登山的感受来打比方:“创业就好像是在雨中登山,一时看不清前面有什么。但只要爬上一个山头,就能拓展一些视野;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事实上,“爱回收”上线后,他就是这样一路跋涉。


二手电子产品回收的创业方向,2011年时压根儿没有“风口相”,许多人不理解,但陈雪峰选择坚持。


“我们就需要去选择不太被人关注的,但是有价值的赛道。二手回收这个行业有价值,但价值被低估,而且大多数人觉得太脏太累不愿意做,我们就有机会!”


那么,当初有没有进行过测算,这门生意能不能做得下去,能做到多大?陈雪峰坦言,并没有。


“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去想这个事情的商业价值有多大,能做到什么程度。不过我始终有个底层逻辑: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帮社会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你的价值就越大;创造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大,商业价值就一定会体现出来。回收二手,把资源循环利用,这是在解决社会的大问题。”


陈雪峰所料不错,“爱回收”的确精准触及了城市居民的需求痛点,订单不断。同年8月,就有投资人找上门来;11月,200万美元的投资方案敲定。


不过随着业务的推进,各种问题也冒了出来,比如在回收环节,起初公司只有线上平台,通过网站报价然后上门回收或用户寄送的步骤来回收,而电子产品需要线下专业检测,纯线上方式极易导致用户纠纷。在销售环节,“爱回收”常被误会为是一个靠拆解旧手机提炼金属来盈利的公司,但事实上,公司主要开拓的是二手电子产品梯次利用的交易链,即把回收来的产品进行修复后交易给次一级消费层次的用户,依次类推。这也蕴含着通过延长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环境污染、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逻辑。因此,开拓国内不同城市二手市场,乃至开拓欧洲、东南亚、非洲的海外二手市场,都是公司要下功夫去“啃”的骨头。


2013年,为了革除不见面交易的弊端,优化运营效率,陈雪峰作出了线下开店的决定。在大家都忙着把店面搬上互联网的当口,他的“逆风而行”让大家大吃一惊。然而,事实证明,线下交易产生的效益、广告效应渐渐覆盖了成本,还令未来延伸新业务成为可能。如今,“爱回收”已在全国开出了1000家门店,门店收入占比超过了总收入的50%。


2016年1月,上海《新闻晨报》旗下官微报道了一条细致入微的“爱回收”旧手机回收全过程体验。很多年后的今天,当陈雪峰偶然看到这条新闻时,不由得乐了。在那一年,这门生意依然属于“冷门”,但“爱回收”还是让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手投票”,并吸引到嗅觉灵敏的媒体的关注。


2018年,随着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内功”越练越强,“爱回收”甩出了一个大手笔——打造了为企业提供二手电子产品检测服务的“拍机堂”,把检测和销售能力开放给行业,同时也将自身的产业链从C2B延伸到了B2B。同年,瞄准垃圾分类业务的“爱分类·爱回收”项目在众人的冷眼中启动。


2019年6月,“爱回收”并购了电商巨头京东旗下的二手零售业务板块“拍拍”,为自己打通了C2B到B2B再到B2C的完整闭环。这意味着公司完成了二手回收全产业链的布局,也由此获得了新的增长。当年饱受质疑的线下门店,成了“爱回收”与京东携手打造的一站式以旧换新业务的最好载体。


2020年9月,“万物新生”成为了全新的集团品牌,下辖两大板块——二手电子产品回收和垃圾分类。前者拥有3C产品C2B回收平台“爱回收”、B2B交易平台“拍机堂”、B2C零售平台“拍拍”,以及瞄准海外的“AHS DEVICE”四大业务,营收节节攀升;后者在全民环保行动的加持下,正在持续扩张,新的融资正在路上。


在底层逻辑的推动下,陈雪峰善于观察,敢于出发,对于一切不确定因素始终很有定力,一如沉默而坚定的登山者


于是,2021年6月18日,公司的IPO水到渠成。


图片

4

“九十九死一生”,

感恩所有的幸运


人家都说创业是“九死一生”,陈雪峰不同意。他说,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


回首十年攀登,其间多的是“差点做不下去”甚至“差点死掉”的惊险。


“差点做不下去”的困境,在垃圾分类业务上时有发生。


2018年,公司新辟“爱分类·爱回收”业务,在别人眼中“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结果第二年因全国推行垃圾分类而突然变成风口,也让陈雪峰受到了“这么巧啊”“是不是蹭政策啊”的戏谑。但其实,这个决策依然是从他那番底层逻辑中诞生的产物。“我们在2016年就开始构思了。”


2016年的一天,陈雪峰偶然观察到一些城区的废弃厂房内堆放着垃圾,随后了解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垃圾的增量,当某个区域处理能力赶不上时,就会产生问题。这时候,陈雪峰那股“能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就能产生价值”的劲儿又上来了。“我当时想,一个区域有这个问题,其他区域也会有这个问题;上海有这个问题,其他城市也会有这个问题。这中间有没有机会?”


于是,2017年时,他找来一位有创业经验的人来试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项目。一个月后,人家觉得又辛苦又难做,就此搁置。但陈雪峰坚信此事值得做。到了2018年6月,他觉得“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自己在公司内部拉起一支队伍去孵化这个项目。有人看不懂了,直接就说:“你是复旦毕业的,怎么去做这个事情呢?这个事情怎么可能赚钱呢?你会亏得很厉害的……”


而陈雪峰想的是个天平两端的问题:“一端是成本,一端是销售。把体验做好,居民愿意投,规模上去了回收成本就能下来;再把销售做上去,这盈亏的天平就能慢慢打平乃至扭转。”但什么时候能扭转?不知道。


事实是,“1元1公斤”的智能回收机一台台投放出去了,到了第二年就遭遇了“一天亏10万”的惨痛局面。原因是垃圾回收量攀升,而公司没有场地来堆放和分类,只能收进来就马上出手,导致“贵收贱卖”,每天血亏。

这逼得陈雪峰到处找场地,最后总算在政府的支持下找到了堆放和分拣场地,才终于能继续“做下去”了。


如今,公司已在全国多个城市众多社区投放智能回收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公司优化分拣,从一开始的粗分拣,到如今细分到80个品类以上;从纯人工分拣,到开发自动分拣流水线,可回收物的分拣精细度越来越高,销售价格也随之增加。分拣好的物资打包后送去相应的企业变废为宝,真正让城市垃圾减量、资源再生。


“差点死掉”的危机,也不时冒头。2013年左右是因为融资不顺,线下开店的“蠢”举动甚至让投资方把已经签订的投资意向书都撕毁了。而2017年则是因为公司差点惹上官司,最终还是迈过了这道坎。


“感恩我的家人一直支持着我。太太说,创业不成功没事,只要家还在,就行!


他也感谢所有的投资人,包括当年因不理解他的商业模式而转身离去的投资人:“公司上市的时候,有之前‘错过’的投资人给我发来信息,真诚地祝贺我。我也非常感谢他们。


一路走来,陈雪峰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以模式创新成就创业的大好时机。“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这样平凡的、没有背景的、在专业上并非科学家的普通人能够有创业成功的机会。


他也在继续规划未来的“攀登路线”——深耕在环保这个大产业里,在两个机会点上发力:一是整合手机3C的国内外二手市场,争取把上市公司的市值做到更大的规模;二是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业务上,在国内再做出一个上市公司。他也关注电动汽车电池的回收利用业务,正在探讨后端处置技术。“我认为这一定是个机会点,虽然具体商业模式依然不清楚……”


看不清楚的时候,依然可以前行;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时候,依然愿意去做。毕竟,站上高处风口的那一刻,都来自身后漫长曲折的跋涉。

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