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校史“复活”的珍贵旧物现身复旦!父子俩讲述巧遇之缘与学子情深

2023-06-12|捐赠故事

一本纸页泛黄的簿册,暗褐封面上题有“国立复旦大学三十五年秋毕业同学录”繁体字样,落款为曾是复旦大学创校七干事之一的著名报人邵力子;一枚写有“国立复旦大学”字样的老信封,上面还有校名的英文对照……这些浸染了约80年历史风霜的老物件,近日从茫茫人海中现身,在6月8日举行的复旦大学档案捐赠仪式上被捐赠给了学校档案馆。


据了解,另有一份民国二十七年复旦大学教员名录(以下简称“教员名录”)也已被送到学校,捐赠手续正在办理中。


捐赠这些珍贵实物的是一位民间收藏家和他的儿子,这次捐赠的背后有着“偶遇”复旦百年校史的惊喜,也有着一份浓浓的父子情。


偶遇珍贵老物件,“儿子央我买下来”



6月8日,“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复旦大学档案捐赠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辽宁的民间收藏家祖继东与其子向学校捐赠了一册民国三十五年复旦大学同学录(以下简称“同学录”)和一枚上世纪40年代的国立复旦大学信封。其子祖铖到现场参加了仪式。


图片

复旦大学档案捐赠仪式合影


图片

金力校长向祖铖(右)颁发捐赠证书


祖继东本人酷爱收藏楹联,2020年与盘锦当地合作开设的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是中国首家楹联书法博物馆。那么,这些并非楹联的老物件是如何进入他的视野的?他又如何想到将它们捐给学校?


前不久,祖继东携太太和儿子应邀来到学校参观校史馆,同来的还有同为收藏界知名人士的邵楠。参观过程中,祖继东向校友会讲述了捐赠品的来历。


图片

祖继东(右三)、邵楠(右二)等与学校老师相约校史馆


原来,这些实物是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收集到的,充满了“巧遇”的惊喜,更与儿子的校园情怀有关。


去年,祖继东在某一次拍卖会的预展中偶然见到了那本教员名录,而这并不是他的收藏目标。不过,由于儿子祖铖在2021年考入了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这件“复旦的东西”让他心中一动。于是他用手机拍下展品照片通过微信发送给儿子:“看到了你们学校的东西!”


图片

民国二十七年复旦大学教员名录封面


不料祖铖看到照片后非常喜欢,请求父亲设法拍下这件展品。“当时还不是很清楚这件物品对于校史的价值,只觉得这是我学校的东西,能遇见它非常有缘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祖铖依然有些激动。


“他还说等他以后工作了把钱还给我!”祖继东说着,笑吟吟地看了一眼儿子。于是当这份教员名录正式拍卖时,他毫不犹豫把它拍了下来,“这是孩子的心愿”。


校史专家:“宝贵的史料能让校史‘复活’”


参观校史馆那天,祖继东随身带来了同学录和老信封,一打开,就令大家屏息凝神,将目光聚拢过来。


翻开由邵力子题写的封面的同学录,可看到内页包含了当年复旦大学文、理、法、商、农5大学院20余个专业全体教师(包括专、兼职教师)的名录,还有“青年馆”、“相伯图书馆”等当时学校部分建筑的黑白照片,实属难得一见


图片

民国三十五年复旦大学同学录封面


图片

同学录内页中的学校青年馆和相伯图书馆老照片


“别看这么薄薄一本,这是很宝贵的史料!”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钱益民表示,这本同学录虽然名为“同学录”,但其实相当于那一年学校关于师生的官方年鉴,对于校史来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上世纪40年代初,复旦大学完成了由私立大学到国立大学的体制转变,册子中可以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师资结构变化,也可管窥体制转变后学校的师资水平


“从纸张和印刷来看,都比较简朴,推测是学校在重庆期间印制的。” 钱益民仔细端详着同学录,对其中的教员姓名如数家珍:“这里所记载的文学院专任院长吴蠡甫是著名的翻译家,专任教授唐钺是一位心理学家;中国文学系专任教授章靳以是和巴金一起编《收获》的,专任副教授胡文淑,她的先生是复旦哲学系的开创者全增嘏……”


图片

同学录内页中的部分教员信息


而那枚同时代的老信封,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当时复旦大学的英文写法。


图片

中英文对照的老信封


在他提供的资料照片中,可看到那份教员名录的师资信息更为详备。“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抗战爆发后,复旦和大夏这两所私立大学组成联合大学内迁,这本册子里具体记载了当时复旦教员的到校时间、留学经历、专业等信息。


图片
图片

教员名录部分内页


有些宝贵的史料,是可以让校史‘复活’的。”钱益民认为,这些物品都是“信息很丰富”的史料,填补了目前校史馆馆藏的空白,既富于展览价值,又富于研究价值。


同来现场的邵楠也认为,这些老物件的“回归”很有意义。


邵楠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去年疫情期间因注册为外卖骑手为市民送药的事迹被报道而广为人知;但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收藏家,收藏近代中国大学校长墨迹达10年之久,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兴趣深厚,颇有研究。他认为,这些捐赠品忠实而生动地记录了那个年代学校的状态、教学的状况、科研发展的水平等等,可让现在的人们“睹物思人,一下回到近百年前”。在他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展馆、档案馆来说,实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希望捐赠品融入校园文化,助力学子成长


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一行人巧遇了一批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参观校史馆,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好奇。


祖继东见了,很有感触:“我自己也办博物馆,有各类人士来参观,但我最开心的是看见孩子们来。这是一种传承,想到这些展品可以对他们的人生有所裨益,感觉很值得。”


图片

一行人参观学校校史馆


图片

祖继东一家在校史馆前留影


邵楠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自己收藏从晚清到1949年之间中国所有存在过的大学的校长、副校长、代理校长们的墨迹,“把这些校长连起来看,就能看到一部中国近代史”,也能从中求索“中国的大学从哪里来、未来要向哪里去”的问题。成体系的实物能让人“小切口、大展开”地了解历史,基于这样的意义,他希望祖氏父子的捐赠品以及校史馆所有的藏品都能融入学校的教书育人大业,比如把校史教育和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只有了解学校的历史,才能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校,才能对学校心生敬意,更好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因此他认为,校史馆应该是每个学生“必打卡的地方”。


对此,钱益民深表赞同。他介绍说,校史馆目前每年有参观者约13万人次,历年也有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如祖氏父子那样,关注学校的文化建设,助力校史的展陈和研究。“非常感谢他们!


正如邵楠所说,“真正的校生一体、师生一体,是需要校史来链接的”,这些珍贵的旧物将入驻校史馆,穿越漫漫历史融入校园文化与育人大业;而它们所承载的浓浓学子情怀和父子亲情,也必将成为一段佳话,留存在菁菁校园中。


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